大学校园里,确实存在贫困生的心理建设及保护问题。贫困大学生并不是天生就心理压抑和自卑,他们从本地出来,都是当地的佼佼者,在考上大学之前,基本不存在心理问题,但一到大学,怎么就存在心理问题呢?这与当今大学建设有关。当大学几乎所有事务都与贫困与富裕挂钩,并且总是富裕者占据优势时,贫困生自然感到心理压抑和自卑。 贫困生往往都比较注重学习,然而,在当今校园活动里,学习并不是最重要的,学习好也不一定被大家尊重。相反,一些大学活跃分子,他们学习并不怎么好,他们参加的一些社团活动,往往都是有钱学生的游戏,贫困生难以参与进去。要么进去花钱,例如摄影俱乐部,光买相机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要么就是从小需要钱来培养的一些兴趣爱好。面对这些社团活动,贫困生当然感到自卑和压抑。 如果大学更多地开展的是一些与贫困生生活有关的活动,贫困生的参与就顺其自然,能多参与群体活动,并为群体增光,他们的心理建设自然不是问题。譬如,贫困生多来自农村,可以组织他们参加一些与农村建设有关的活动,或者参加一些花费不高却有意义的活动。 更早前,大学不存在贫困生心理建设问题,整个社会还没有完全陷入到金钱衡量境地,大学校园也相对与外界隔离,学生更关注学习。面对贫困同学,班集体更多的是给予道义上的关怀和心理上的同情,而不是因贫困而鄙视。现在则不同,大学与社会完全连通,中间不再有“围墙”阻隔。社会上的各种纷杂,随时对校园产生影响,其中包括各种不好的影响,包括金钱至上的影响。这些影响既反映在学生心理上,也反映在校园建设上。现在的学生,各种社会活动也多了,他们往往也没有时间去关心关怀贫困的同学。从大学校园角度,与其说贫困大学生心理建设是某一项活动的内容,不如说是整个大学生建设的问题。单靠在某一项活动中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难以起到多大的作用。 有人会说,如果不关注某一项活动中的学生心理问题,怎么从整体上推进贫困生心理建设问题,包括贫困补助不公开贫困隐私?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关注贫困生心理建设,不能与违反公共事务的公开公正原则相违背。二是心理建设本就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靠单项推进的。在整个校园活动建设过程中,难免有某一项活动需要有钱者参与,但不能说,这就会破坏贫困生心理建设。这些活动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是非常必要的,要抵消这种活动所带来的贫困生参与问题,不是要取消它,而是让贫困生有自己的参与空间。只有当人人都有自己的参与空间,有自己长处的发挥空间,才能让人人都不存在心理问题。 当校园活动整体上难以照顾到贫困生心理,而在某一项特别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时,不但不会解决问题,而且可能会使问题更加严重——贫困生会对自己的“贫困隐私”更加敏感,更加难以积极面对。贫困并不是个人原因造成的,它是整个社会环境造成的,是家庭造成的。把贫困当隐私,不是个人心理出了问题,而是社会出了问题。 面对贫困学生,正确的做法是将他们的贫困从他们的生活学习中剔除出来,关注他们的个人生活学习,使他们的生活学习在日常中更有尊严,他们的能力更能得到发挥。这样做,一方面,贫困所带来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小;另一方面,贫困生也不会因贫困而参与不到群体中去。久而久之,贫困生的心理压抑和自卑就会逐渐消解。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