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扶持贫困学生,就应该做到精准对口,避免贫困救助资金被挪作他用,甚至出现“跑冒滴漏”现象。即便贫困是学生的个人隐私,但由于救助金作为公共利益,关涉到在校所有大学生的权益,就应该确保救助制度的公平和规范。补贴的标准如何,通过什么方式发放补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于要讲究人性化、科学性,既能实现精准扶贫,又能照顾学生的自尊心。正因为如此,对于某些高校采取的名单公示方法,很多人都认为伤及学生内心感受,有损学生的人格尊严。 应该说,学生的贫困信息也是一种个人隐私,假如助学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即便秉持了公正透明的初衷和目的,也容易变成“好心办坏事”。正是因为某些贫困学生害怕被“示众”,无奈之下选择了放弃救助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笔者读大学时,每个班级内的救助名额以及救助金总额都是固定的。那么,到底应该对谁给予救济,都要求学生递交贫困救助申请,然后站在讲台上陈述自己的家庭情况,最终经过评定之后,再在公示栏予以公示。应该说,在这种救助模式下,贫困学生需要自揭“伤疤”,并接受其他学生老师的戳弄,这无异于心灵层面的一种煎熬。 贫困是无法避免的,但在一些贫困大学生的内心深处,贫困犹如隐藏在衣服里的一道“伤疤”,不想被别人目睹,更不想被别人触碰。避免触碰贫困生的“伤疤”,并确保帮困中的公平和公正,最关键的还是要推行高校管理制度改革。从这个方面而言,救助和帮困的过程中,要以贫困学生隐私和人格尊严为制度基础,在进行物质帮困的同时,实现精神与心理层面的帮困,体现出制度层面更多的人文关怀。 在新大学生入学时,很多高校都会开通绿色通道,只要贫困学生手持相应的证明材料,往往会优先入学。但是,方便大学生入学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弄虚作假现象,以至于一些高校开始考虑取消绿色通道。应该说,绿色通道的开设与取消,与当前大学生帮困所面临的尴尬具有相似性,那就是制度层面的设计,难以实现个人权益保护与公平公正的兼顾,导致学校只能“一刀切”,缺乏妥善周密的应对。 强化校方责任,由校方对帮困制度进行完善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面对贫困学生,校方不能仅仅以发放金钱为最终目的,还应该完善和构建调研、跟踪制度,覆盖贫困学生家庭、政府社区、原毕业院校等等。通过动态、无缝隙的监管,一方面可以随时确保贫困生信息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则将个人贫困信息与诚信体系挂钩,一旦出现弄虚作假等情形,给予严厉的失信惩戒。同时,资助贫困生的资金发放应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依托校务委员会、监察委员会等机构的职能,充分发挥内部管理和监督作用。 面对贫困学生,校方在救助的方法和方式上,应该基于隐私保障的视角,对管理制度进行充分必要的改革。大学帮困面临一定的掣肘和障碍,管理层面的漏洞也确实存在,但这不能成为校方偏离人性化监管的理由。只有恪守人本理念,在制度上坚持突破和完善,才能在贫困救助和保护学生隐私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