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抢钱罚款”背后是校园人治之弊

2016-04-11 09:07:30 薛家明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上课答错题罚10元、挂科三门以上罚100元;在教室里存留生活、学习垃圾罚款5元;上课(自习)期间电话铃响接听者罚款10元;缺席学校院系班级的活动会议罚款10元……”这几天,商洛职业技术学院这样的规定,让好多学生直呼“像抢钱”。对此,校方表示,已初步查明是部分班级规定的。以罚代教明显不对,必须纠正。(4月10日 《华商报》)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今天,如此粗暴违法的以罚代教,依旧出现在校园中,让人唏嘘不已。然而,现实中这样的奇葩规定,又何止一起?以罚代教的“生命”何以如此顽强?一是简单“实用”。在应试教育的语境中,主要是通过简答的教育指标,评价教育是否成功。比如,学生的期末成绩、校园内是否干净等。而以罚代教往往是提升这些指标的最简便方式。试想,答错一次罚款十元,一个月下来,把你的生活费罚光,你努力学习不?随意丢垃圾,就要被罚款,学生还敢随意丢么?因此,教的标签往往能掩盖罚的本质,获得家长和社会的理解与认同。

更重要的是,在校园管理体系中,法治已严重失语。在部分学校,人治大于法治是不争的事实,管理者甚至可以随意侵蚀同学的合法权益。比如,《河北省普通高中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明确规定,“不应以停课、劝退等形式剥夺学生学习权利”。但河北沧州一中却置若罔闻,一次“打包”劝退12名玩手机的同学。同样,在本新闻中,管理者之所以能够随意罚款,也是缘于法治的阙如。试想,若有法治兜底,同学的权益,还会如此脆弱吗?

可见,“抢钱罚款”背后是校园人治之弊。正是人治大于法治,同学的权益,才会如此不堪。也正是人治大于法治,管理者才能光明正大的将管理简化成罚款,堂而皇之地不正当得利。由此可见,“抢钱罚款”不仅是校方管理之弊,更是法治缺失之弊。因此补齐法治的短板,让依法治校尽快照进校园,刻不容缓。

目前校方表示,“以罚代教的方式明显不对,要予以纠正”。但显然,补强学校的法治短板,不能仅靠学校自查自纠。教育主管部门,首先要向管理者注入法治思维,引导他们依法治校、敬畏法律。更重要的是要限制学校管理者的权力。毋须讳言,在当前校长负责制的管理体制下,校长、系主任、年级主任的权力过大,缺乏制约,致使人治大于法治。因此,推行教授(教师)治校制度,平衡管理者的权力,更是时不我待!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