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未必愿意、也未必有能力让有限财政投入到越来越大的基本公共服务中。解决这一难题,关键在中央财政能否兜底,并合理分配央地财政。】 19日,国家发改委介绍了2016年新型城镇化重点任务。发改委规划司司长徐林透露,已有28个省区市出台了户籍制度改革的具体方案,但很多城市只放开了对本地的落户政策,要督促各地实施更宽松的落户政策。此外,今年准备加快出台设市标准,推动具备条件的县和特大城镇设置为城市,让更多的产业的创业者到中小城市去。 根据国家统计局新发布的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与第六次全国普查时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6.2个百分点。但是,距离“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到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的目标仍相差较远,未来5年需实现1亿人在城镇落户,这是一个艰巨任务。之所以拟定这样庞大的城镇化目标,不仅是为了扩大消费内需,聚集经济增长动能这一阶段性目标,更在于新型城镇化为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行公平正义、改变不合理的社会二元治理结构提供了渠道。 可以说,新型城镇化具有复合型的战略目标。除了挖掘潜在的经济增长动能,为去库存等结构性改革创造条件之外,能否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普及化程度,能否缩小二元社会管理体制造成的鸿沟,更加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后者才是最核心的考核指标。如果医疗、教育、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普及率没有显著提升,除超大城市外其他城镇的自由迁移没有实现,赋权的居住证与赋权的户口本之间落差依旧,那么户改就不能说实现了预期目标,新型城镇化就体现不出“新型”来。 这就要求,推动新型城镇化不能仅设置一个达成率,还要在各个环节夯实制度设计。一方面,要进一步明确新城市居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条件。比如,持居住证人口与户籍人口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如何拉近,具有分期赋权特征的持居住证人口符合什么条件能转为户籍人口,怎样实现在特大城市以外的地区自由迁移,农村人口的原有权益如何保障、承接、转移等等;另一方面,必须对公共服务均等化、居住证权益与户口本权益差距是否缩小实施动态管理和考核。防止填平旧鸿沟,却出现新鸿沟。 无疑,新型城镇化背后的公共权利均等化目标,要求强有力的财政支持,这也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复合型战略目标的最大障碍。地方愿意县设市、镇设市,以此创造提高行政级别的机会,但未必愿意、也未必有能力让有限财政投入到越来越大的基本公共服务中。解决这一难题,关键在中央财政能否兜底,并合理分配央地财政。有专家建议,中央财政提供“基本待遇”,地方财政只需补贴其与“市民待遇”之间的差距,地方接纳新移民的积极性就可大大提高,这是可以探索的路径。 理顺了央地关系,才可能普及“国民待遇”,新型城镇化率才能接近复合目标。这是今后五年新型城镇化必须闯过的关卡。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