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杨利伟坦承受伤也是航天科普

2016-04-26 08:24:27 王石川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4月24日,首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透露了他的受伤经历。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当时飞船着地后又弹了起来,二次接地时没有缓冲,落地比较重,他的嘴巴被直角形的麦克风撞破后,赶紧用舱内的几副手套擦拭,医生又进来抹了药,他才自主出舱。

尽管杨利伟出舱时曾受伤,如今不再是秘密,但在当时,知情人士讳莫如深。杨利伟出舱时满脸带血,媒体捕捉到了,但并未广为传播。后来杨利伟入舱经处理后,媒体重拍了他出舱时的情景。之所以重拍画面,原因很简单,我国首次完成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了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如果故意渲染首位“太空人”杨利伟的受伤细节,显得不合时宜。

完整公布真相固然重要,把握时机公布真相也需考虑,相关部门也许并未刻意隐瞒杨利伟受伤细节,更没有下令让当时在场的媒体保密,否则这个细节不会逐渐呈现出来。

其实,几年后包括杨利伟本人都披露了相关细节。比如,2010年6月10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进行的“神舟号载人飞船的发展”讲座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担任神舟飞船应急救生分系统主任设计师的李颐黎教授表示,杨利伟落地前忘了摘下耳麦而被划伤。杨利伟在其自传中也谈到了他脸部受伤的原因:“着陆时巨大的冲击力,因为麦克风有不规则的棱角,让我嘴角受伤,要是在颈上,后果不敢想象。”此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首任负责人邸乃庸也曾揭秘过杨利伟受伤经历。凡此种种,无不说明杨利伟受伤早已脱敏。

脱敏不是坏事,这是对真相的尊重,也是对杨利伟的尊重。同时,更让人看到中国人在飞天路上的努力与艰辛。一说到航天英雄,公众会想到他们的风光,在致以敬意的同时,很难想象他们所遭遇的种种风险。

其实,对于杨利伟来说,嘴角受伤只是飞天路上一个不起眼的“花絮”,他遭遇的磨难岂止于此?他接受采访时透露,在飞行中,火箭抛掉逃逸塔后,发动机与箭体产生共振,形成了强烈振动,仿佛“四周都有大鼓在不停地敲”,身体快顶不住了,在几十秒钟内有“死亡的感觉”。在其自传中他说得更详细: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心里就觉得自己快不行了。杨利伟甚至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由此可见当时他是多么痛苦。

将真实感受公开出来,何尝不是一次科普?这些细节告诉我们,航天人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告诉我们,中国的航天探索经历了筚路蓝缕的过程。一定程度上说,公布那些看似秘密的细节,恰能让公众更好地理解航天人的付出,感叹航天探索的伟大。

其实,不独杨利伟,哪个航天人没有承受过风险?国际空间站的意大利宇航员帕尔米塔诺在太空行走时遭遇头盔“漏水”,差点被淹死。还有的付出宝贵生命,1986年,美国挑战号航天飞机升空失败,7名宇航员无一生还。可以说,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每一步探索都充满风险,那些身体力行者尤其值得钦佩。

也许,若干年后中国航天探路中会有更多的“秘密”公之于众,这种公布是自信的体现,也是一次成功的科普。最重要的是,能够让更多的人热爱航天事业,对那些探路英雄更生敬意,就像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对美国航天员讲话时所称,“几十年来,你们的奉献和敬业精神令我们感动,让我们铭记在心。我们了解你们的痛苦。我们感同身受。”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