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品可以抓住思想共同点、情感共鸣点,在出口创汇的同时,介绍中国文化、传递中国价值】 12日,被称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的深圳文博会开幕,来自海外的采购商达到1.95万名,而去年这一展会的出口成交额达164.85亿元。这样的数据,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提供了最好的注脚。这份报告称,中国已连续4年位居世界文化产品出口榜首。 视觉艺术和工艺品出口排第一,视听和互动媒体产品出口排第一,书籍和新闻产品出口排第三……依托于丰富的文化资源、巨大的文化市场,近年来,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从法兰克福书展上抢眼的中国元素,到外国网友为《琅琊榜》制作人物关系图,中国文化产品的海外传播在开拓市场的同时,也提升了国家形象,增强了我们的软实力。 不过,也要看到,数量不等于质量,销售产品也不等于传播文化。虽然携带着一些中国的文化符号、文化基因,也形成了一定经济效益,但总体看来,我们的文化产品的“文化附加值”还不算高。很难说有多少产品能在世界范围内,如好莱坞大片一样产生巨大反响,文化产品中携带的文化思想、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影响力和渗透率都有限。歌剧《茶花女》中有句调侃:你连中国红茶都喝不起,还算什么贵族?对于不少外国人来说,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还停留在茶叶、瓷器、丝绸等传统符号阶段,这可说只是一种“异域想象”,与现实中的中国关系并不大。 “宫殿里的思想是一回事,公共广场里的思想是另一回事”。其实,庞大的文化产品,面向全球广大受众,正是我们“文化出口”的最好载体。如果不能发挥这样的优势、用好这样的资源,真可谓宝山空回、明珠投暗。猴年春节期间,英国广播公司(BBC)来到中国摄制纪录片《中国新年》,展现中国的发展与繁荣、思考中国的文化与伦理,英国观众赞叹观赏该片“真是一次奇妙的经历”。从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以《我的梦》触动世界的泪腺,到《舌尖上的中国》以精美影像激活世界的味蕾,我们自己制作的文化产品,更应该能抓住思想共同点、情感共鸣点,在出口创汇的同时,起到介绍中国文化、传递中国价值的作用。仅仅靠卖一些毛绒玩具、仿古书签,靠在金色大厅花钱搞几场请人来看的演出,并不能让我们在文化的产业链上更上层楼。 事实上,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国外民众了解当下中国的意愿也在“水涨船高”。2013年,上海芭蕾舞团到美国巡演,携带了两台剧目。原以为法国古典芭蕾剧目《仙女》更有市场,没想到最终售出的32场演出中,中国芭蕾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占到28场。一些对中国感兴趣的外国人还主动深入中国城乡,亲身感受复杂、多元而又充满活力的中国,《纽约客》前驻华记者何伟的《寻路中国》,就一度登上美国畅销书排行榜。我们理应把握好这个“时间窗口”,生产质量更高的文化产品,打造影响更大的文化品牌,让中国文化“随风潜入夜”,逐渐融入异域的精神肌理,为世界文化版图提供一种不一样的景观。 “300年前,中国文化在欧洲上层社会流行了近百年。如今的欧洲,再次掀起追求中国文化的热潮。这一次,潮流更大,影响更大,持续的时间也可能更长……”韩国纪录片《超级中国》的判断,或许有些夸张,却也给我们启迪:民族复兴,必然要伴随文化的复兴,在曙光初露之时,更需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价值,向世界展示一个“文化中国”。唯有如此,才能如当年哲学大师冯友兰的期许,让中国文化“像女排那样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