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用“零容忍”姿态消除电信诈骗的“毒”

2016-05-23 15:16:25 陈思 来源:今视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甘肃天水乡村教师范银贵,积攒了23万元。原本他准备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但一个电话击碎了范银贵的全部希望,一个自称是警察的男人,说范银贵的账户涉嫌洗钱,于是分两次给对方转去了自己的全部积蓄。等他反应过来,为时已晚。5月11日中午,他用一条消防水带缠在脖子上,自杀了。(5月22日澎湃新闻网)

几十年积蓄被一个电话骗光,范银贵的自杀真正刺痛了人心,引爆了仇恨。骗人钱财,夺人生命,一生汗水,倾刻消弭,对于骗子,每一个遭受过的受害人都会无比痛恨,因为他们是道德的蛀虫和败类。然而网络个人信息安全的泄露,电信诈骗无时不刻发生在我们的周围,骗子们大行其道无所不用其极,“呼死你”“病毒短信”“秒呼”“来我办公室一下”等等,严重影响了社会生活和秩序。

范银贵的死,充其量只是电信诈骗的“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骗局在上演。随着网络信息的隐匿性,骗子的面目早已“脱胎换骨”,只要粗浅的技术、设备和台词,便能“空手套白狼”。电信诈骗像瘤毒一样扎根在中国,在黑暗中进行罪恶的勾当,据统计,去年全国电信诈骗导致群众损失107亿元,而且数据较之以往有很大的增长。电信诈骗带来的危害不言而喻,衍生的社会悲剧更是屡屡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国家对电信诈骗的打击力度也在提升,更是联合海峡两岸进行打击,但是骗局依然在陆续上演。

有句很直白的告示语:骗子太当,傻子不够用。每当电信诈骗的案例发生,很多网民都会产生这样的质疑,为何民众这么容易受骗上当。在笔者看来重点在以下几个原因。一是骗子真的是太多了,而且跨地域甚至海域的诈骗分子也在悄然崛起,行骗成为了行业,成了组织性的犯罪行为,尤其是对于社会漏洞和民众心理的侵蚀更是令人防不胜防。二是,民众自身的防范意识非常薄弱,尤其是对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的认识不够,这就造成很多年老和农村人容易受骗。三是电信部门的监管漏洞和技术拦截能力太差,甚至有意放纵,导致垃圾短信和声讯诈骗漏洞百出,诈骗环境犹如“白名单”一样可以自由发展。四是,电信诈骗证据不好掌握,而且频繁发生,耗费了大量的执法人力,专门打击部门根本无法一一监控、核实、查明,疲于应付只能形成案例性执法。五是最关键的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性问题,个人信息被随意买卖,形成黑色利益链,让不良人和骗子们打发横财。

电信诈骗的因子非常多,释放的毒气危害也非常大,如何为民众“解毒”,如何把骗子们从黑暗中揪回光明,这需要一套系统性的操作。从个人层面来说,不要轻易接陌生人的来电,也不要随意打开垃圾短信,更要学会冷静应对和核对电信真实信息,甚至第一时间去报警,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而社会成面乃至国家层面就有很多工作要做,除了普法教育,信息拦截公开,防骗预防知识的宣传,还要加大执法人力和力度,尤其是要建立诈骗“黑名单”,斩断罪恶的发展平台和网络数据线。这些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可操作防骗系统中,问题漏洞只能弥补,不能真正做到杜绝,建立强有力的问责和法律保障才是惩治电信诈骗的最有力有效手段。在法律框架内加大对骗子的惩处和处罚力度,让骗子们得到应有的报应,实现不敢骗不能骗是必要的;对于个人信息泄露的追责和问责是非常需要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尤其是要查实信息泄露的源头,从利益链条上顺藤摸瓜,实行连带责任,为民众财产安全和生命安全提供基本的法律权威保障。

乡村教师范银贵的悲剧是一个警示,也是对于电信诈骗给予坚决打击的最有效理由。不用等到财产流失或者生命消逝才想到电信诈骗的危害,更不能选择“游击模式”东打一枪,西打一枪,打击电信诈骗应成常态,用零容忍的姿态消除民众恐惧和不安,用法律武器捍卫民众利益,才能还清朗社会、晴朗网络一片安全,一片宁静。这就是乡村教师范银贵带给社会的思考题。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