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记得来时路 不忘梦归处

2016-06-13 08:24:48 练洪洋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邢晓宇   我来说两句

【传统节日成为“吃喝节”“游玩节”,无可厚非;但站在传统文化传承的高度,如果节日的文化内涵、精神意蕴日趋“空虚”,则令人痛心。】

不识菖蒲、艾条模样,不知节日背后的文化意蕴,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将端午这一拥有2500年历史的传统节日简单与“粽子节”画上等号。如今,每逢清明、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都会引发一波文化反思,绵延多年的中国传统节日究竟是“精神坐标”的传承形式,还是“吃”文化的代名词?(见昨日新华社报道)

俗语云,“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与吃有关;“民以食为天”,说明吃是天大的事。更何况,许多发轫于农耕时代的传统节日,本来就与饮食息息相关,春节饺子、端午粽子、中秋月饼等等,几乎每个传统节日都有一种或几种食物作为载体(不同地域还有不同饮食习惯),写入节日信息。“舌尖上的节日”,用味蕾记载传统节日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主次颠倒,传统节日只剩下“吃”。

譬如,刚刚过去的端午节,有人只知道它与屈原有关,至于屈原何许人也,并不是十分清楚。有人只惦记着吃粽子,却不了解为什么要吃粽子。“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梁·吴钧《续齐偕记》),知道吗?有人只想着端午节放几天假,计划着小长假出去游玩,而不了解节日设置的意义。至于更多的传统仪式,如兰汤洗浴、挂系菖蒲、艾蒿、扔灾、饮药酒等,知之者恐怕更少。

非但端午节,大多数传统节日都面临这种尴尬境况,除了吃喝玩乐,传统节日难以激起更多的文化记忆。反倒是一些“洋节”被许多人津津乐道,过得有滋有味。从百姓生活角度,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成为“吃喝节”“游玩节”是自发选择的结果,无可厚非,若从传统文化传承高度,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精神意蕴慢慢蜕变成“空壳”,令人痛心。十多年前,当韩国江陵端午祭将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消息传到端午节真正发源地,人们为之震惊。事情的另一面,韩国对江陵端午祭的重视又令人汗颜。据央视不久前报道,韩国不但全国休假长达5天,还举办了祭祀活动、各种舞蹈、歌谣比赛以及游戏和体育运动,进而拓展出发展旅游、传播文化等多层外延。

记得来时路,不忘梦归处。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结果,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些流传至今的传统节日风俗里,后人不但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生活的精彩画卷,发现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同时还有教化人心、提升文化认同感的功用。纵观中华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仍然历久弥新,不断焕发新的光芒,传统节日功不可没。譬如,春节贴春联,古人把符咒刻在桃木上,用来驱邪。后来,便慢慢演变为经典、祖训写在桃木上,以警示后人、垂范子孙。中国人无论走到天南地北,过年都要贴春联,而且一看到大红春联,便有了过年的心情,这就是深入骨髓的中华文化与身份认同。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从这一高度认识传统节日意义,传承并光大之,一是“由外而内”,先从形式、仪式做起,重拾传统节日的“仪式感”,再还原其文化内涵,融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中国古代所讲的“格物致知”;二是“由内而外”,从传统节日的内涵入手,深挖节日深层意义,拓展中传承,传承中拓展。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