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有原则的导师日前引发了众多关注。复旦大学副教授郑磊与硕士生合写一篇论文,被国内某核心期刊录用,刊发前期刊方却提出硕士不能联合署名,仅允许保留导师名字。沟通未果后,郑磊作出撤稿决定。 学生与导师合作撰写论文,发表时双双署名,理所应当。这既是导师对学生的尊重与扶持,也是学生自己努力的结果,并无违反学术规范及学术道德之处。而硕士不能署名的规定,是以身份标准取代学术评价,从这个角度看,刊物有失严肃在先。 学术期刊也作出辩白,自称不让硕士生署名是为了另一种“学术规范”,杜绝一切“人情文章”。此话也不无道理,部分高校将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作为研究生毕业的硬指标,在这种情况下,有导师护犊心切,将自己独立完成的成果与学生共同署名,以期学生能够顺利毕业。也有部分知名导师在接受期刊的约稿后,因事务缠身,就让研究生撰写论文,自己仅作修改,刊发时与学生共同署名。该核心期刊为避免此类事件,索性“一刀切”,不允许硕士生署名。 其实,不允许硕士生署名已成为国内不少学术刊物的通行规则。而这种所谓“学术规范”,造成了身份歧视。在各大高校论坛上,常有学生发帖询问“不歧视硕士(博士)的刊物有哪些”。部分学术期刊为保证期刊质量,往往选择从论文作者的学历、职称、职务等入手做种种限定,编辑审稿时先看第一作者是否为教授、博导,再看论文有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支持,实为喧宾夺主。这种规则,常常导致部分刊发的论文与所标注出的挂靠项目大相径庭,“张飞打岳飞”的情况时有发生,令人啼笑皆非。 诚然,核心期刊为确保刊发论文质量,有必要做具体限定,各刊物有自己的偏好与取向也无可厚非。但当这种取向背离了学术标准,甚至成为一种通行的潜规则,即便是某些刊物的自由,学术界也有敦促变革的义务。年轻学者的求学之路本就艰辛,再遇上刊物用“土政策”限制发表渠道,他们的发展空间被挤压得更为逼仄。 前几天,一位物流工人因为独特的数学发现,被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请上讲台,与教授、博士同台论道。前些年,三轮车夫蔡伟也在裘锡圭等权威学者的举荐下,破格被复旦大学录取为博士生。这是学校的雅量,更是学界可贵的“英雄不问出处”的求贤精神。扩大知识人才的学术空间,应是始终坚持的方向。 其实,为了保证论文质量,学术界也给出了不少方案,比如“盲审”制度,即掩盖作者的身份给专家评审,如专家认可就予以发表。说到底,不允许硕士生署名反映的不是程序问题,而是态度问题。如果刊物把学术标准高置于上方,那么不需专家,即便是专业编辑,又如何看不出论文的价值?当前,学术圈最需要的就是戒除浮躁,回归纯知识的评价体系。要做到这点不易,但至少可以从在一篇稿子上多停留十几分钟的时间开始,而不是一看头衔不“够格”,就关闭了窗口。 (司聃,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
相关阅读:
- [ 06-22]“不让学生署名”身份歧视损伤学术创新
- [ 06-22]回归学术评价,打破论文署名潜规则
- [ 06-03]软约束硬措施结合治理学术不端
- [ 05-31]导师学生应成“学术共同体”
- [ 05-27]学术是一场“寂寞的长跑”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