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共享经济,就是让你坐上车,然后堵在路上。”北京一位市民在微信朋友圈发出的这一感慨,引发了共鸣。 而滴滴出行的总裁柳青,在一次论坛上大谈“互联网 ”给市民带来出行便利的时候,也遭到一位广州听众的质疑:“请您解释下这样一个问题,原来广州是早晚高峰堵车,现在滴滴优步出现后,为什么几乎随时都是高峰?” 这样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常见。 科技改变生活,这已是常识。近年来,“互联网 ”的趋势潮流开始盛行,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很多被“互联网 ”颠覆与改变,但从目前国内的发展来看,一些事物在具有创新进步意义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得不说的弊端。这些弊端与进步如影随形,一些原本带来便利进步的技术,在实际运行中却变了味,在某些方面甚至有背离初衷的趋势,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互联网 ”的利弊之惑。这其中,与民生相关的交通表现得尤其明显。 被逼出来的智能出行第一镇 柳青曾经在美国投行工作,她之所以毅然回国投身于处于创业起步阶段的滴滴出行,是由于两次亲身经历。 一次,她要去和一位政府负责人谈事,从北京的上地出发,先是遭遇无车可打,又历经主干路大堵车,半小时无法挪动不得不改乘地铁,从地铁口出来后,为赶时间,在雨中她身穿礼服坐上一辆黑摩赶到约定地点。此时,那位政府负责人已经等了她20分钟。 第二次,是公司一位人事部门的高管向她提出辞职,原因是怀孕了。柳青说这是好事,我们公司的福利制度你清楚,完全可以享受高福利的产假回来再上班啊!但对方无奈地说:“公司在上地,而我家在南四环,怀了孕是万不能挤地铁的。而打车不是打不到,就是堵在路上。” “这两次经历,坚定了我要加入滴滴出行的团队。”柳青说。 “互联网 ”确实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出行难题。家住立水桥的一位北京市民,深感网络约车服务给自己带来的便利。他居住的地方是城乡结合部,距离地铁较远,每到早高峰就有寸步难行的感觉。“那种感觉很痛苦,走到地铁20分钟,公交半小时一趟,出租车又不过来。” 网络约车服务兴起后,坐在家中一部手机就可以约到合适的车,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两年多以前,央视拍摄的新闻短片《跨省奔波的上班族》,让不少人关注到了燕郊族的双城生活,特别是对白发老人替孩子排队挤公交的镜头印象深刻。如今,两年时间过去了,科技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燕郊族的出行方式。 滴滴出行和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联合发布的《知道——华北城市智能出行大数据报告》显示,作为环北京15个卫星城之一,燕郊已经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智能出行第一镇。过去一年,燕郊地区的智能出行总量呈爆发性增长,月均增长率达到了57.8%;而燕郊族早晚高峰的出行时间分别为6时50分和18时到21时之间。 “在城乡结合部,网络约车技术模式确实贡献很大,燕郊可以说是被逼出来的智能出行第一镇。”滴滴出行相关负责人称。 安全拥堵等问题随之而来 网络约车的流行,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如何保障乘客安全? “我被恶意恐吓了!”常用网络约车的孙倩,接到一个令她有些心惊肉跳的电话。电话那头,是曾送他到家的司机。原来,由于等待时间过长,加上司机不认识路,让她原本20分钟就能到家的车程足足用了近1小时。感到不愉快的她给司机点了个“差评”,却招来司机夹杂着粗话的炮轰电话。 被司机“骚扰”,成了一些乘客的共同经历。点开司机的评价页面,尽管系统对乘客的手机号进行了部分屏蔽,但由于司机和乘客通话时手机页面上显示着双方的号码,部分司机一旦发现自己有了“差评”便可以轻易找到顾客。更令人不安的是,一些司机还会恶意骚扰女乘客,加对方微信进行性骚扰。 除了安全,人们还发现,原本为了解决拥堵的网络约车,却让城市越来越堵。 “现在很多人来北京开网络约车,用的是外地车牌。之前早高峰是早上7时到9时,现在却几乎没有不堵的时候,私家车都上街了,能不堵吗?”一位出租车司机对记者吐槽。 而乘客陈斌也印证了这一说法,他说外地车牌早9时以后解除限行,之前他为躲早高峰9时左右出门半小时可以到公司,现在他发现即使早9时出门,要一个小时才可以到办公室。他认为就是因为网络约车,特别是外地车牌的私家车上街造成的。 除了交通,包括“互联网 ”带来的大数据,也存在利与弊的交锋。 “大数据带来的就是个人信息的泄露。平台方收集了消费者所有的消费习惯,那么就会存在安全隐患。” 没有约束的科技是危险的 在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教授李侠看来,没有约束的科技是危险的。“任何时代人的认知都具有时代局限性,我们没办法预先把所有的不确定性消除,这就意味着总有一些没有预料到的事情会出现——如果是好的,倒也无妨;如果是恶的,其影响就很难消除。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可能性不是变小而是变大了。为此,预先设置一些高于当下实践要求的伦理规范,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未来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危害。” 但在一些互联网的信徒看来,正是技术的出现才会促使问题的解决。“这就是‘倒逼’效应,可以带来便捷的技术为何不用?至于制度法律那是社会系统的事情,技术不应该承担责任。”一位互联网从业者如此认为。 李侠也认为,规范与实践的矛盾正是推动科技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通常来说,规范都是来自于过去经验的总结与提升,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性与保守性,而研究实践则是开放的与动态的,并保持着永远向前的势头。如果规范的进步速度远远赶不上研究实践的步伐,僵化的规范就会成为研究的障碍。 事实上,伴随“互联网 ”的全面推进,一些技术规范和政策法规应及时调整。“现在的问题是需要给‘互联网 ’立下规范,不能让其裸奔前行,野蛮发展。”李侠如是说。 “科研人员有义务、也有责任为减少网络技术使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规范网络行为作出贡献,制订中国互联网从业人员的自律准则。”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真真称。 |
相关阅读:
- [ 07-21]建宁:引进科技种植吊瓜 今年产值可达4000余万元
- [ 07-20]福建公布2016年省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培育名单
- [ 07-19]国家卫生计生委 科技部签订科卫协同机制合作协议 进一步加强医药卫生科技创新顶层设计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