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供给是服务的升级,但前提是别挤占现有的交通资源,不压缩基本公共服务的提升空间。就地铁运营而言,正视绝大多数人的基本出行需求,永远应该排在第一位。 普通车厢挤成沙丁鱼罐头,商务车厢却空空荡荡,开通不满一月的深圳地铁11号线遭遇“冰火两重天”,引发争议。有人认为,既然是公共服务,应该优先满足基本服务,不该分三六九等;也有人认为,差异化服务也好,花钱买个舒服,咋就不行? 在价值观日趋多样化的时代,多些理性讨论是好的。然而,讨论之前必须了解一个情况,即深圳地铁11号线本身有其特殊性:一是在其他列车采用6节编组的基础上,新增了2节商务车厢;二是除了承担通勤任务外,11号线还扮演着机场快线的角色,两节商务车厢是单独增设的。因此,这其实是关于公共服务增补方式的探索。 有人可能会说,买普通票就得挤成沙丁鱼,出高价就能跷二郎腿,两相对比,怎么看也不公平,背离了公共交通普惠的初衷。这话并非全无道理。实际上,按照目前一线大城市地铁运行情况,即便加密班次,在高峰期该挤还是得挤。因此,能否开行商务车厢的关键,恐怕得看现有运力解决公众出行需求的“底”有没有兜住,相关部门、地铁公司能否根据人流变化合理安排地铁列次。倘若在运力富余的前提下,提供差异化消费,给公众更大的选择权,应该说无可厚非。普通车厢保障基本需求,商务车厢提高舒适度,这也是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正常方式。 多元化供给是服务的升级,但前提是别挤占现有的交通资源,不压缩基本公共服务的提升空间。就地铁运营而言,正视绝大多数人的基本出行需求,永远应该排在第一位。作为准公共产品,地铁的运营已经享受了财政补贴,并非纯粹的市场行为。从这个角度看,既不能单纯为了盈利而开行商务车厢,更不能因此降低对公众出行权益的保障水平。要知道,争议、吐槽的背后,其实蕴含了公众对于地铁改善服务的期盼。读懂了这一点,才有可能推出更多人性化的地铁交通服务,提高这一基本公共交通工具的出行性价比,实现利润与口碑的双赢。 (杨文明,《人民日报》) |
相关阅读:
- [ 07-26]地铁商务车厢:吐槽背后有期盼
- [ 07-25]深圳地铁机场线设商务车厢是“尊卑分明”?
- [ 05-04]商务车里的乞丐,你在笑还是在哭?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