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玉:从S.A.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奖看诺贝尔文学奖的政治倾向性
2016-08-25 22:30:59 来源:红旗文稿 责任编辑:李霖 我来说两句 |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白俄罗斯女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瑞典文学院又一次作出“惊人之举”,将某一个在自己国度或籍籍无名或异议颇多的作家推为诺奖得主。迄今为止,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中,有相当一部分获奖“内幕和真相”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的创作立场或者政治倾向符合诺贝尔奖评奖者的政治标准。这一点,现在看得越来越明白了。 一、S.A.阿列克谢耶维奇为什么会被诺奖评委们看中? 首先是和俄罗斯与西方争斗的大形势有关。近年来,叙利亚危机、乌克兰危机所引发的国际地缘政治冲突,使俄罗斯与欧美发生直接矛盾。S.A.阿列克谢耶维奇作为出生于乌克兰、成长于白俄罗斯、成名于苏联时期的女作家,她的出身、她的文学活动主旨,她对时局的看法等,成为西方攻击俄罗斯的不二人选。S.A.阿列克谢耶维奇1948年出生于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斯坦尼斯拉夫州,父亲是白俄罗斯人,母亲是乌克兰人。她的出生地是乌克兰西部地区经济文化中心,2013年的乌克兰危机与此地密切相关,当地居民和地方政府强烈主张乌克兰加入北约和欧盟,而与俄罗斯接壤的乌克兰东部地区居民和政府的观点则恰恰相反。S.A.阿列克谢耶维奇在获奖后谈及乌克兰危机这个敏感话题时,毫不掩饰地批评俄罗斯政府应为东乌分离主义战争负责。美国的《华尔街日报》评论:在俄罗斯,一些民族主义者已经批判她痛恨俄罗斯,“会激起欧洲反俄情绪”。而俄罗斯的一位作协主席科鲁滨则直截了当地说:“一直有因为政治主题,并非由于作者出色的艺术成就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现象。西方起初是希望把白俄罗斯当作自己的附庸国与其调情的,可能现在找到了新的攻击俄罗斯历史的方式。” 那么,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到底是哪些内容吸引了诺奖评委们的眼球,使其成为“新的攻击俄罗斯历史的方式”? 1984年S.A.阿列克谢耶维奇发表了第一部文献性质的中篇俄语小说《战争中没有女性》,此小说是根据访谈几百位亲历二战的白俄罗斯女性的内容创作的。有评论就批评了她在该小说创作中存在的自然主义和诋毁苏联妇女英雄形象的倾向。1985年她发表的俄语小说《最后的见证者》,采访了一群二战期间白俄罗斯的孩子,被认为颠覆了苏联官方对卫国战争的宣传。而她在1999年发表的《锌皮娃娃兵》,是对10 年间不同时段参加过阿富汗战争的苏联士兵的访谈,记述了和苏联官方关于阿富汗战争宣传完全不同的事实。小说发表后,一些评论者认为,阿列克谢耶维奇是在给苏联军队抹黑,是对苏军的诽谤。白俄罗斯则将其列为禁书。一些参战士兵家属更是强烈批评作者,甚至在苏联解体后还将阿列克谢耶维奇告上法院,与她对簿公堂。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成千上万的人因20吨高辐射核燃料泄漏而感染各种疾病,阿列克谢耶维奇用3年时间采写了《切尔诺贝利的祷告:未来编年史》(中译本为《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一书,辑录了亲历者的灾难记忆,集中再现了核大国苏联及其体制弊端。2013年创作的《二手时间》是阿列克谢耶维奇最新的作品,她将访谈对象扩大到整个原苏联国家,从1991年采访开始,一直持续到2012年。这部倾其10年创作心血的小说直面苏共苏联亡党亡国后普通俄罗斯人灵魂撕裂、精神麻木、信仰无定、未来无依的茫然状态,画出了当今俄罗斯人虽然倔强并富有血性,但却面临着“不容退回的过去、难以接受的现在、没有指望的未来”的尴尬境地。正如作者自己所言:“我组织起的不是真实(真实是无法企及的),而是形象,是自己时代的形象,是我们对它的看法,我们对它的感觉。”这样的“感觉”当然更适合西方的接受心理,因为每一本小说都展示了苏联不同时期的“阴暗面”,而俄罗斯是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遗产的。 因此,在叙利亚危机、乌克兰危机都与俄罗斯有关联的国际地缘政治冲突格局下,S.A.阿列克谢耶维奇能被诺奖评委选中是顺理成章的事。从某种程度上,这也是西方站在自己的“劳动成果”——苏联社会主义废墟面前,所搞的一次自演自赏。在这次获诺奖的《二手时间》里,作者借访谈者之口,对俄罗斯人曾经的信仰——共产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极尽嘲讽之能事:“我们的共产主义,本来有个疯狂的计划:要把亚当以来的旧人类改造为新人类,而且也付诸实施了,这算是它唯一做过的事情。70多年间,在我们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实验室里,制造出了一种另类的人:苏维埃人。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悲剧人物,另一些人把他们称为‘苏联分子’。”“苏联分子”一直就是冷战时期西方对苏联人的专称。而当苏联帝国崩塌后,“新一代”俄罗斯人迎来了西方资本主义,却发现他们追求的“民主自由”远不是心目中的理想自由,他们梦想融入欧洲的公民身份迟迟不来,他们甚而至于怀念起苏联的“伟大”来了。《二手时间》里选择的讲述者多是社会转型期生活中的“失败者”,他们以五味杂陈的心情缅怀着苏联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政治身份时时形成强烈比对。因此,当普京执政回归苏联曾经的强权模式时,普通民众虽然从内心认同,但因为自己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因而仍感到身心漂泊,无处寄放。《二手时间》里写道:“执政党就是复制版的苏联共产党。总统大权在握,如同当年的总书记,拥有绝对权力。而代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是东正教……”“普京式的民主,这是俄罗斯最短的笑话。”明显是对普京执政回归传统强权模式的嘲弄。可以说,诺奖评委们正是透过当今俄罗斯人矛盾复杂的人生态度,使S.A.阿列克谢耶维奇历经几十年精心绘制的苏联与后苏联精神地图,通过诺贝尔文学奖而放大了其攻击俄罗斯的国际政治效应。 二、诺贝尔文学奖为什么会沦为西方政治工具? |
相关阅读:
- [ 08-20]阿列克谢耶维奇现身上海书展 平淡看待获诺贝尔文学奖
- [ 08-04]埃及诺贝尔奖得主泽维尔:揭开伊西斯面纱的天才
- [ 08-03]著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艾哈迈德·泽维尔去世
- [ 06-23]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获“气象诺贝尔奖”
- [ 06-08]头脑也发达 体坛学霸获诺贝尔奖
- [ 05-21]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迪顿:财富并不等于快乐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