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上,我们不得不留下信息,但我可以留,你不可以漏,更不能非法买卖】 中了骗子圈套,大学生徐玉玉不幸离世。消息传开,人人痛惜。截至目前,涉案嫌疑人已经全部落网。人们刚有些宽慰,可是,又曝出了类似的“中招”悲剧。 为啥骗子能够屡屡得逞呢?是套路太深吗? 之前,我不这么认为。总觉得骗子要么就是海量群发的短信:“我是房东,卡号变了,房租打到我老公卡上,卡号是……”,要么是跟资深“单身狗”说,“你儿子在我手上”,这能骗谁啊! 直到几天前,我接到一个电话:“某某先生,你好!我们想给您提供婚姻介绍服务!” 我问:“你怎么知道我没结婚?”她说:“我们的信息来自某某佳缘网站,你的网名是不是叫‘闲得清淡’?” 我当时就蒙了:他们怎么知道的? 回到“徐玉玉事件”:家庭贫困,全家人主要靠父亲在外打工维持生计,需要资助,而她正好符合一项正规助学活动的条件,并且刚刚接过来自这项真助学金的电话,就在这个时候接到了诈骗电话,声称你有一笔助学金要发放。换你,你能不能分清是李逵还是李鬼? 这是巧合还是信息泄露,有待进一步调查,但是,我们的个人信息在互联网世界里穿行,姓名、性别、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甚至考研、出国、申请助学金等信息,构成了个人轨迹,一旦这些信息被人利用,精心“量身定制”了一套诈骗方案,那么我们很可能就会落入圈套。 咱们的信息怎么就被偷走了呢? 有自己的责任。想想在路边为了要那个几块钱成本的玩具而扫过的码、随手注册过的APP、在网上填过的各种表格,都有可能被人拿了去。以后应该多上点心。 但是,仅凭自己小心,不可能做到“雁过不留痕”。在互联网上生存,每个举动都会生成数据,要享受更好的、更个性化的服务,更得让渡更多的个人信息,让人怎么防?所以,关键还在那些转手倒卖的黑手。为了赚点儿小钱,不顾会对别人造成多大的损害。至于那些不经意将自己掌握的大量公民信息泄露出去的机构,尤其是有意泄露以牟利的国家单位工作人员,更是难辞其咎。 互联网上,我们不得不留下信息,但我可以留,你不可以漏,更不能通过非法买卖,让信息成为“私人定制”的谋财害命工具!应该为“裸奔”的个人信息披上更安全的外衣了。 |
相关阅读: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