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9·11”事件标志着世界进入恐怖主义泛滥时代,15年后恐怖主义袭击浪潮则堪称达到巅峰并转入拐点。随着中东反恐主战场态势逐步明朗,无论吹响“反美主义”号角的“基地”组织,还是追求“神权世界”的“伊斯兰国”武装,都将因毫无底线和滥杀无辜而被历史潮流淘汰。回顾15年来的恐怖主义浪潮与反恐行动,有不少得失可论,美欧这对伙伴的表现尤其可以引为镜鉴。 美国不再是头号恐袭目标,也许是15年来最大的变化之一。尽管恐怖主义全球泛滥,袭击密集频繁,但整体状况和数据表明,15年来从国外到国内,恐袭已由聚焦美国转向多点爆发。据统计,2001年世界恐袭死亡数字为5000人,其中3000多人为美国人。2014年这一数字高达32685人,涉及93个国家。皮尤公司最新民调显示,约40%的美国民众认为15年来恐怖分子发动袭击的能力明显增强,但其他数据显示,“9·11”后死难百人以上的重大恐袭发生在印度尼西亚、俄罗斯、西班牙、英国、巴基斯坦、印度、挪威、也门、肯尼亚、埃及、阿尔及利亚、法国、土耳其和伊拉克等14国,美国虽然发生过13起恐怖袭击,但造成十人以上死亡的仅两三次。 美国对外政策调整见效,对内文化融合成功,是“反美主义”降温和涉美恐袭没有持续高发的关键因素。奥巴马执政后匡正强硬而好战的“布什主义”,积极改善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努力打造“巧实力”,果断从中东、中亚撤军,避免深度卷入“阿拉伯之春”,不再强行颠覆阿拉伯政权,并在反恐战争中摒弃单边主义而注重多边合作,明显修补了美国形象,缓解了恐怖分子滋生的极端反美和仇美氛围。美国坚持倡导多元一体和文化包容,也收获了良好的文化认同结果。“9·11”后美国国内恐袭频次和烈度低于舆论预期,固然与反恐措施到位有关,但保持宽松与融洽政策的连贯性,为美国奠定了坚实的反恐社会基础。 相比之下,欧洲跃升为15年来恐怖袭击的重灾区,成因值得探究。客观上,欧洲与恐怖分子麇集的中东地缘关系密切,关键却在于外交内政双双失措。在美国设法从中东抽身之际,法英等传统欧洲大国试图弥补空白强势出击,尤其在“阿拉伯之春”勃发期间,视中东为欧洲势力范围,粗暴干涉地区国家内政,挑动内乱内战,并充任利比亚与叙利亚战争的急先锋。法英冒进黩武而体现的“新干涉主义”,造成中东政治失序和安全失控,致使“基地”组织卷土重来,“伊斯兰国”武装急剧扩张。尤其是过去5年间,“反欧主义”已超越“反美主义”成为“9·11”后的恐怖主义新思潮,恐袭之灾快速飙向欧洲大陆。 据欧洲刑警组织7月的报告统计,2015年欧盟六国共发生211起恐袭,151人死亡,360多人受伤,是该报告出台10年来最严重的一年。另有西方机构统计,2015年全欧恐袭死难者为175人,几近2004年马德里袭击后9年的总和,而今年死亡人数明显攀升,截至7月24日已接近150人。去年10月,英国前首相布莱尔为错误伙同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引发恐怖主义回潮而道歉;今年9月14日,英国议会跨党派外事委员会公开承认,2011年对利比亚的军事干预基于“错误的假设和不完整的理解”;法国总统奥朗德“9·11”15周年前夕抨击美国反恐引发报复殃及法国,但他无视法国过去5年在中东策动内乱与战争的干劲比美国有过之而无不及。 欧洲上升为“9·11”后头号恐袭重灾区,还呈现频繁的且不同于美国的“里应外合”特征,这表明欧洲不仅对外干涉引火烧身,内部也存在繁衍恐怖主义的温床。欧洲作为老牌殖民主义宗主,虽然因劳动力短缺而吸纳大量中东移民,但在多文化中心主义指导下,形成马赛克式的族裔关系,形聚神散,和而不融。受殖民主义情结影响,穆斯林移民很难像在美国那样顺畅归化主流,反而每每在经济危机时期最易遭到排斥,成为欧洲社会“熟悉的陌生人”,也自然沦落为恐怖组织洗脑、招募和隐身其中的边缘人群。 原“基地”组织教法权威、“9·11”袭击前夕金盆洗手的毛里塔尼亚人阿布·哈夫斯曾就法国连续遭遇恐袭指出,恐怖组织选择法国等大开杀戒,不是因为信仰差异,而是因为欧洲人在穆斯林世界制造杀戮和流血。这番话虽然不无偏颇,却值得欧美世界警醒和深思。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