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对长城修缮、施工制定出台规范标准了;长城修缮既要从专业角度做到最佳保护,也不能忽视普通公众的观感;要唤起整个社会对长城的保护意识。】 近日,国家文物局、辽宁省文物局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辽宁绥中县“最美野长城被砂浆抹平”一事调查评估。经勘查,调查组专家成员之一付清远表示,“所谓水泥路面并不存在,工程采用的是三七灰土外壳,起保护作用。这层外壳将在三五年左右风化消失。”(见9月25日《华商报》) 从付清远的说法来看,所谓“被抹平”并不准确,因为这段长城“维修前就没有城垛和女墙”,换言之,本来就是“平”的,而且他认为“修复要这个效果就行了”。这与之前“毁容”“破坏”之类的说法完全不同。 看来还要争论下去。之前是不是“破坏性修缮”,既要看国家文物局批准的修缮方案是否合理,也要看施工与验收是否严格按照修缮方案操作。比如女工程师受访沉默挂电话、评审与监督存在“内部循环”,都容易让人产生联想。 从理论上来说,此次修缮工程的设计方是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即文保专业机构;国家文物局经专家审核评估后批复同意所报的修缮方案,应当也具合理性。但修缮后,“最美野长城被抹平”引起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著名长城保护专家董耀会的不满,“被修得‘面目全非’,我很心痛”。可见,修缮方案和呈现效果在专家中存在争议。其次,在公众中恐怕也存在争议,比如有周边居民认为过去小河口长城一年四季都很美,“修缮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毁了这里的长城”。 这次修缮引起广泛争议,一是不同的专家、公众对于这段长城的修缮效果持不同意见;二是,目前国内缺失对长城进行保护性修缮的具体规范。所以,最美野长城被修缮得是好是坏,都有辩论的空间。因此,别急着给“最美野长城被抹平”事件下结论,这个问题还需要讨论,尤其是长城保护专家们应充分参与讨论,“理越辩越明”。 不管国家文物局最终的结论如何,此次事件至少给我们三点启示:其一,该对长城修缮、施工制定出台规范标准了;其二,长城修缮既要从专业角度做到最佳保护,也不能忽视普通公众的观感。就连辽宁省文物局局长都说“确实是不好看”,值得反思;其三,要唤起整个社会对长城的保护意识。 野长城虽然不雄伟壮美,甚至给人一种破败感,旅游安全也没有保障,但这或许正是野长城的独特之处。如果说保护较好的长城是“完美的历史”,野长城则给人更多想象和感受。从这个角度来说,修缮野长城,既需要最合理方案——经得起质疑和风雨考验,也需要保留其独特之美。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