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条标题名为《重大突破!癌细胞,竟被中国医生用小苏打“饿”死了》的消息刷爆朋友圈。文中称,浙江大学一名医生在40名中晚期肝癌病人身上尝试用苏打水治疗癌症,有效率高达100%。消息一出,人们奔走相告、纷纷转发。经过“标题党”的任意裁切拼接,“小苏打饿死癌细胞”更是演变成“喝苏打水抗癌”“靠十几块钱的小苏打就能治肝癌”等说法。最终,当事医生出面证实,这些说法都不科学、不严谨,甚至有误导作用。 其实,正如这名医生所说,他们的研究代表了一个治疗肿瘤的新理念,有理论上的意义,但离终极目标还很远。那么,为什么在传播过程中,医生的说法就走样、变形了呢? 这其中,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应负主要责任。在这一事件中,作为把关人的传统媒体过度追求速度,忽视了新闻报道应该遵循的准确性、真实性。一些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则迫切希望进入主流舆论场,缺乏核实就抢发新闻,甚至为追求猎奇、眼球效应而甘做“标题党”。这种新闻失实现象,不仅严重透支媒体公信力,浪费社会关注度,更会严重挑战社会信任感,可谓贻害不浅。 对于科学传播,我们一直强调,媒体扮演好一个译者格外重要。打个比方,科学研究和公众之间存在的认知鸿沟,就好比隔着一张纸。媒体及其记者的作用,就是通过深入采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捅破这张纸,把科研及其成果的意义、作用向公众讲清楚、说明白。如果点不透,这张纸仍会阻隔公众认知;如果用力过度,把纸捅个“窟窿”,传播效果也会走偏。 在网络时代,媒体要做好译者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多管齐下。 首先,媒体自身应坚持新闻自律,回归新闻专业主义。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必须确保新闻真实,杜绝态度观点先行和跟风炒作。尤其是对一些专业性极强的科学研究,需要媒体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其次,对于一些随意、恶意炒作的媒体应加强管束。同时,这一事件也反映出公众对于健康问题的集体焦虑,媒体应该多做一些推动科研成果的科普工作,真正满足公众了解科研成果的渴求和愿望,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 对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已经对多家发布虚假失实媒体进行查处。但是,自媒体并非法外之地。媒体自身应该通过联盟、协会等形式,将这些“害群之马”清除出新闻队伍。有关部门应督促微信、微博等运营商,对这些自媒体制定切实可行、严格有效的进入和退出措施。如果情况恶劣的,相关部门应根据刑法、“两高”有关司法解释、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予以严惩。 用科学造福人类,是科研人员的终极目标;让科研成果家喻户晓,是媒体人的目标。两者并行不悖,更应该相互促进。只有把好这道关,媒体公信力才有立足之地。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