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科院发布报告称,中国成功跨过了中等偏高收入门槛,正式进入中等偏高收入国家行列。此报告一出,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个大大的问号也悬在很多人的心里:中国已经进入中等偏高收入国家行列(下称“中偏高”),怎么我们的收入不是中偏高呢? 统计数据与个体感受存在出入,这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定期公布的居民人均收入增幅、物价上涨水平等,很多人就认为与自己感受有出入,其实正常。这次,很多人没有感受到我国进入中等偏高收入国家行列也很正常,因为“中偏高”指的是人均GDP水平,而人均GDP不等于人均收入,更不能与个体收入画等号。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收入分组标准,201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440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高国家行列(即人均GDP在4126美元至12735美元之间)。去年我国人均GDP约合8016美元,与12736美元的高收入国家标准更接近,更符合“中偏高”。所以,我国进入“中偏高”是客观事实。 但很多普通人却没有感受到“中偏高”,这是因为,其一,我国进入中等偏高收入国家行列,误以为人人都是中偏高收入,这是经济学知识普及不到位造成的误解;其二,居民收入比重偏低再加上收入差距较大,造成多数居民收入落后于人均数据;其三,没有充分享受到相应的福利。 那么,在我国进入“中偏高”后,能不能也让普通人感受到这种变化呢?按理说,应当让绝大多数普通人真切感受到国家发展进步带来的变化,这不仅会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而且还能激励老百姓更积极地创造财富。因此,有必要让普通人也能感受到我国已经进入“中偏高”。 长期以来,经济数据发布后总会引发某些争议,原因之一是对数据的分析解释不够透彻,尤其没有结合老百姓日常生活进行诠释,致使部分人没有准确理解。以我国进入“中偏高”为例,很多人与自己的收入联系起来,大概不清楚“中偏高”与居民收入的关系,希望今后能让老百姓读懂常见的经济学概念。 从理论上来说,一个国家进入“中偏高”,是居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进步的标志,人人都能或多或少分享到发展成果。但要想让普通人直接感受到这种进步,一方面需要与居民利益相结合进行诠释,这样就能避免误读;另一方面需要让个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最直观的好处就是居民收入增长。 很多人之所以对“中偏高”感受不明显,主要原因是自己的收入太少。尽管近几年一些地方居民人均收入跑赢了GDP,但要看到两点,一是过去多年居民收入增长大都低于经济增速,主因是社会财富分配中,政府和企业获得较多,个体收入相对较少。这需要加快收入分配改革,让财富分配向居民倾斜。 二是即使居民人均收入跑赢了GDP增速,也与收入差距过大有关,即少部分高收入人群收入增长快拉高了人均收入水平。这需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和个税改革,让居民收入差距走向合理。只有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无论是面对居民人均收入数据,还是面对人均GDP、“中偏高”,就不会有距离感了。 此外,还需要不断提升居民福利保障水平,使之与“中偏高”相适应,大家才能更多感受到“中偏高”了。这些年来,虽然各级财政不断加大民生投入,但居民福利保障是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值得审视。无论是医保还是养老金或是住房保障等,当前的保障水平仍与公众期待有距离,需要提高。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