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奥地利作家、先锋戏剧家彼得·汉德克日前现身乌镇戏剧节,在一场主题为谈论他作品《骂观众》背后的故事的活动上,谈到了鲍勃·迪伦获诺奖,对此,他特别强调文学应该把阅读放在第一位。 看完汉德克的发言,想起了一位曾批评“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等言论的顾彬,有点儿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彼得·汉德克的主要观点有两个,其一是诺奖颁给鲍勃·迪伦是退步,其二是文学应该把阅读放在第一位,因为这两个观点含有因果关系,所以汉德克的发言,可以当成一个看法来对待。 汉德克的观点,不太符合他的著名作家的身份,作为从事文学行当的人,应该对阅读、对诺奖有更专业的判断与认知。这让人怀疑,是不是现场的翻译出了问题,因为在开场时,汉德克指着自己的鞋子说“它已经36岁了”,但翻译却翻成了“鞋子63岁”,这种不应该出现的翻译错误,会让人联想到汉德克的真实意图,可能在被翻译后有一定的曲解。 事实上在鲍勃·迪伦刚获奖时,也有人发出汉德克之问,认为诺奖不应该颁给一位歌手,而应该颁给传统的小说或诗歌等更为“文学化”的文体。但有一个常识是,“文学”绝不仅仅是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广义上的文学不止于书面语言,口头文学也是文学的一种,比如中国传统的评书,就是口口相传的文学,鲍勃·迪伦的民谣,自然也可以划归广义的文学概念之中。 在外界的解读中,鲍勃·迪伦获奖并不是因为唱,而是因为写,他写作的歌词,有很多更为接近诗歌的本义,他作品里所传递出的诗性,被认为与诺奖所看重作品的文学性是匹配的。况且,在鲍勃·迪伦的歌手身份之外,他还是一位货真价实的作家,在成名初期写过一本超现实主义小说《塔兰图拉》,为自己亲笔撰写过自传《像一块滚石》……按照我们中国文艺圈的理解,鲍勃·迪伦更接近于一个文人,只不过音乐给他带来了更大的名声。如果诺奖颁奖词能够从诗人或者文字书写者的角度撰写,鲍勃·迪伦获奖会显得更顺理成章。 至于诺奖颁给鲍勃·迪伦是进步还是退步,要看获奖者是否拓宽了诺奖的评奖范围,是否丰富了诺奖的意义。在多媒体时代,文学的定义本身就在不断被冲刷与更改,文学的形式与内容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严格意义上的诗歌、小说可以获得诺奖,具有文学含金量的音乐作品,也一样可以分享诺奖的荣耀。鲍勃·迪伦获奖,是诺奖送给所有文艺作品创作者的一个礼物,这次颁奖结果,会鼓励世界范围内的文艺创作,向着更多元的方向行进。 诗人叶匡政在点评鲍勃·迪伦获奖时这么说,“诺奖终于想起了文学的另一个伟大传统——声音。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被视为西方文学源头的荷马史诗,就出自游吟诗人之手。鲍勃·迪伦的获奖,无疑是在向这个伟大的文学传统致敬。”按照叶匡政的观点,用声音发出的演唱,是西方文学的源头,这等于直接把歌谣从广义的文学中再次加入到狭义的文学队伍里。中国的许多诗人和歌词作者,对鲍勃·迪伦获奖都感到开心,这大概是因为,一向侧重于颁给大部头的诺奖,开始重视短篇文体的重要性。 把诺奖限定于某几种文体身上,一旦诺奖颁奖对象有所偏移,就觉得诺奖变味了——这是文学认知上产生了一种偏狭。就本届诺奖的选择而言,诺奖不是视野收窄了,而是变得更加开放了,未来的诺奖,很有可能会继续向文学的本质回归,评选出更多令人眼前一亮的获奖人选与作品。 所以,汉德克的言论,他也不过是发出自己的声音而已。诺奖到底是退步还是进步,谁说了也不算,最终还得看瑞典学院的老爷子是怎么想的。 (韩浩月)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