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转转、不用心”“只谈谈、不落地”……针对部分地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倾向,国务院扶贫办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切断形式主义的思想根源,及时纠正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等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6亿多人的脱贫致富。但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全国仍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而且不少群众贫困程度还很深,帮助这些群众摆脱贫困绝非易事。这还只是在面上遇到的巨大贫困人口数字挑战,还有里上存在的形式主义扶贫方法的挑战。相对来说,后者的挑战更为严峻,因为形式主义扶贫现象一直以来都存在,在一些地区特别是极度贫困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部分地区脱不了贫的根本原因。 无论是基于成功经验,还是基于中央要求,做好新时期扶贫脱贫工作,最重要的都是把握好“精准”二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精准扶贫与形式主义完全不相容,一旦搞形式主义,精准扶贫的结果只能是失败。从一定意义上说,形式主义也正是缘于不精准,一没有弄清楚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真正需求,二没有从根本上想方设法帮助贫困户彻底脱贫。最常见的就是简单发放钱物,只帮助解决一时困难;或者不尊重贫困群众意愿,不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盲目上项目,搞“一刀切”式产业扶贫。这不仅会助长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等着别人送小康,还有可能让贫困群众贫上加贫,让中央精准扶贫政策跑漏跑偏。 前不久发生在甘肃的“杨改兰悲剧”,尽管事件的根本原因是个体人性的扭曲,但也将当地的深度贫穷以及形式主义的扶贫政策呈现出来。低保政策涉及到每一个贫困户的切身利益,而且是可以直接变现的利益,但是当地却把低保资格交于村民代表、村干部等人投票决定。这样的简单票决方式,很可能造成投票标准不再是贫困与否,而是乡情或者家族利益,这在广大农村地区并不少见。如此决策明显违背精准扶贫的政策设计,结果就成了一个名义上公平公正、实际上冷漠无视的形式主义评选过程。更有甚者,在一些缺少对村干部足够制约的地方,低保、扶贫政策很容易由村干部说了算,将中央好政策异化为中饱私囊、损公肥私的工具。推进精准扶贫,首先就要警惕好政策在基层的异化现象,让公众看到中央扶贫开发在动真格,看到形式主义扶贫在基层再也走不通了。 精准扶贫,说到底要搞清楚“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三大问题。先要找到“穷根”,明确靶向,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然后要明确扶贫主体,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最后是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明确了方向,还要在实施过程中加强监管,防止继续走形式主义的老路;要建立驻村干部召回制度,对不作为、不务实、不合格的扶贫干部坚决撤换,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最怕形式主义作祟。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