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帖“因穿耐克鞋被取消助学金”引起网友热议。作者称,大学有个同学,打球总穿着开裂发黄的鞋子,家里省吃俭用几个月,给他买了双打四折的耐克鞋。他视如珍宝,每次打完球都要刷一遍才行。后来他的助学金资格被取消了,只因“贫困生就该有贫困生的样子”,他为此哭了很久。(11月8日澎湃新闻) “贫困生就该有贫困生的样子”在本质上是一种刻板印象,它先入为主地建构了贫困生的群像——他们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刻苦努力,犹如消费者社会里的“苦行者”。 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渐次丰盈,贫困生的生存生态也发生了显著的改善。像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孙少平那样缺衣少食的贫困生,现在已经越来越少。近年来,一些贫困生打破人们刻板印象的消费行为引发了批评质疑,一些学校诸如贫困生“比穷演讲”等失范行为也成为舆论的靶心。这些争议的背后,关乎两个问题,即贫困生如何认定更加公平,贫困生能否有一些高消费行为? 在现有的制度设计中,贫困证明成为衡量一个大学生是否是贫困生的关键指标。然而,规则意识和公共精神的缺失,让贫困证明越来越缺乏公信力。那些家境优越的“有门道”、有关系的大学生,依然可以拿到贫困证明。在这样的情况下,消费能力便成为衡量一个大学生是否贫困的重要依据。 这是一种尴尬的现实,这也是一种纠结的处境。贫困生资格认定和助学金的发放既要兼顾公平,也要保护贫困大学生的隐私,不可避免会导致信息不对称格局的出现。在笔者所工作的大学里,根据相应的指标体系大学生可以被分为“非贫困”、“生存型贫困”、“生活型贫困”、“发展型贫困”四个类型。可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贫困生”没有他们所“说”、所写的那么贫困。 穿打折耐克鞋的大学生被取消贫困生资格,折射出贫困生的认知困境。在通常情况下,消费能力是衡量家庭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然而,大学生消费具有一定的符号性,贫困生就不能通过省吃俭用和勤工俭学来购买有品质的商品?那种“贫困生就该有贫困生样子”的陈旧观念,忽略和漠视了贫困生的权利与尊严。 贫困生认定不能只有公正没有隐私,助学金发放也不能只有冰冷的规则没有人性的温度。让助学金更有“准头”,既需要大学生更有诚信意识,也离不开学校教育观念的转变、价值排序的更新和人文关怀的提振。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