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扶贫须少一些“功利心”
2016-11-14 15:19:13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近日去西部贫困县采访,问起基层干部对如期脱贫摘帽有没有信心,得到的答案出奇的一致:绝对没问题。熟了之后,一个乡镇干部向笔者“实话实说”:如果经过帮扶,有贫困户收入还达不到脱贫标准,就可以协调低保补差,这样准保能“稳定脱贫”。笔者采访发现,一些地方的扶贫工作,只管眼下一时脱贫不管长远的倾向还比较严重。(11月13日 《人民日报》)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到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目标,一些地方的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为此,各地在开展扶贫工作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有的地方“投入与产出”并不成正比,有的为了完成指标任务,玩起数字游戏,搞“数字脱贫”;有的驻村干部“走读式”“挂名式”帮扶,聪明才智没放在踏实帮贫困群众勤劳致富上;有的只搞“锦上添花”,缺少“雪中送炭”,形式上热热闹闹,却有很多“花架子”、“假把式”。 形式主义害死人。扶贫工作是一项硬指标,不能只注重“面子”而忽视了“里子”。开展扶贫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就是要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为了“摘帽”而弄虚作假、瞒天过海,保住了“官帽”却伤了群众的心。 开展扶贫工作,要防止简单的以给钱给物代替帮扶,如果工作组在的时候村里面貌发生一些变化,等工作组走了,群众生活又依然如故,扶贫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扶贫工作能否取得实效,关键看帮扶干部是否把心思放在贫困群众身上。干部自身要克服功利心理,少一些镀金的想法和念头,真正和百姓坐在同一个板凳上,了解贫困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发扬钉钉子精神,一件一件破解难题,真心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只有和群众之间建立真感情,才能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帮助群众切实摆脱贫困,既要看当前更要利长远,坚持因村制宜、精准施策,千方百计帮助群众找准致富门路,不断发展壮大特色产业,闯出一条产业扶贫之路,让群众实现由脱贫走向致富之路。要坚持“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这“唯一标准”,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让群众检验脱贫效果,让老百姓的日子真正红火起来,确保群众小康路上“不掉队”。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