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英雄的故事,拍一部反英雄的电影,这是《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最核心的初衷。看多了美国战争片,对那些电影宣扬的爱国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已经熟谙于心的观众来说,《中场战事》提供了一个反向的案例,在这部电影里没有英雄只有平民,对战争的描述,也是只有伤害没有胜利。 《中场战事》在美国的口碑不好,纽约首映后烂番茄新鲜度为36%、评分为4.3,除了“格局小”“故事简单”的评价外,可能还和该片对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带来了冒犯有关。美国民众对伊拉克战争的厌恶,来自于这场战争把他们拖进了泥淖当中无法自拔,但反对这场战争不等于否定英雄主义,更不等于承认民众也是推动战争成为既定事实的组成部分。现在李安揭下了那层反思的面纱,对政客与民众都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这种一个都不放过的态度,以及打脸式的火辣程度,会让坐在影院里的诸多美国观众感到一种不适感从头弥漫到脚。 反对英雄主义,就是反对战争——李安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拍战争片,这是罕见的逻辑,但李安确实用简单的故事证实了这个逻辑的合理与真实性。还属于青少年的林恩犯了错,作为免除惩罚的交换,他在父亲的运作下进入了伊战部队。林恩成为英雄是快速而意外的,而李安帮助林恩剥下英雄外衣则是沉着而缓慢的。在林恩回家、参加橄榄球比赛中场秀,以及战争现场回忆这三个场景间,李安不断转换镜头,把一名“英雄”的无奈与悲伤之路,呈现在银幕之上。好莱坞制片人喋喋不休地想要为林恩所在的B班签约一部电影,打算投资电影的橄榄球队老板只肯用聊胜于无的报酬来换取B班的故事,看台席上的观众有的向B班送来套路化的敬意,有的则对B班出言不逊……如果说B班在退场时遭遇暴徒袭击,还不足以把队员们赶回战场的话,那么与林恩有过亲昵关系的美貌啦啦队队员,则用不容置疑的语气与眼神,把林恩决绝地推向战场,继续扮演“美国英雄”。 电影通过对比的方式不断地讽刺美国人对“英雄”的态度,一面是通过夸张、豪华的中场秀,用电视来制造并传播“英雄”的存在必要性;另一面则是无情地对待“英雄”,冷漠地把“英雄”当成满足虚荣的工具,用完之后一脚踢开。这一点在堪称重头戏之一的中场秀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整场表演严格按部就班地进行,绚烂的烟火,整齐的步伐,震耳欲聋的鼓点,激情的演唱,观众在电视前看到的是震撼的演出,而李安的镜头却直白地告诉大家,这是一场机械的操作,幕后是忙乱的编排,在战场上机敏的战士到了演出活动中却变成了任人指使的傻瓜……在经历了这一番折腾后,B班战士达成了统一认识,和现实社会的荒诞相比,战场却是讲究规则至上的,不按规则来,就会死亡,因此认定规则的B班战士才发出了“只有在战场上才是安全的”这样的叹息。 《中场战事》讨论的元素有许多,涉及到家庭内部矛盾、亲情的珍贵与疏离、死亡与信仰的联系、金钱至上带来的庸俗等等,但李安在影片中融入这些,只是试图拓展电影的表达边界,只有一点是他想在这部电影中重点讲述的,就是反对战争。可以确定,《中场战事》是一部货真价实的反战电影,只是它的反战思维不是过去时的,而是当下的未被知觉的,甚至是建立于未来人们对战争的整体态度之上的。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