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时政观察 > 正文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2016-12-04 11:20:09 唐洲雁 来源:《求是》  责任编辑:林晨   我来说两句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提出,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大大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深度和广度,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进一步深化了对文化作用和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坚定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一、文化自信在于深厚的文化根脉和独特的文化优势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内涵和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特质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强大的自信,努力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才能以坚持坚守的从容、奋发进取的勇气、创新创造的活力,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文化自信源于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升华。文化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凝结着过去,联结着未来。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都是一个绵延不断、接续推进的过程,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的过程。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文化优势,在于有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党始终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坚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适应时代和实践的新发展,不断赋予中华文化以时代的青春活力,从而使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树立自信。

文化自信源于对贯穿其中的科学理论指导、坚定理想信念、正确价值的坚守与追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的根本所在。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果,它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为先进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高举自己的文化旗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人们爱党爱国的热情,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文化自信源于不断创造奇迹的改革发展实践创造和群众智慧。国家兴旺,文化兴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壮丽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正在波澜壮阔的推进,我们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向、发展道路,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是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和宝贵财富。因此,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更应自信笃定,把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从人民群众的火热实践中汲取营养,努力创作生产出更多优秀文化作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二、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没有文化的继承、发展、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缺乏文化自信,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给中华民族留下的精神创伤。当前,有些人盲目“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言必称希腊,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传播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针对这些错误思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的自信。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的力量。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社会进步的最大共识,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和“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如果没有核心价值观,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的意志和共同的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因此,文化自信本质上就是对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并在此基础之上,延展为对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任何发展道路、理论学说、制度模式,离开了丰厚文化滋养和核心价值观支撑,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所归依。概言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外化和具体呈现,归根结底就是价值观自信。我们说文化自信更基础,就在于文化自信关乎道路、理论、制度的前进方向和价值取向,关乎它们能否在人们的精神领域获得信念根基与牢固认同。

文化自信是更广泛的自信。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持久性,既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又像水一样润物无声、包容一切,它深深蕴涵在每个人的意识里,表现在每个人的行为体验和日常道德之中,人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受文化的熏陶,是由心灵内在向行为外在的文化体现。因此,文化作为软实力,具有硬实力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用无形的思想和观念、以无形的方式,深刻影响着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现实,深刻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通过天然的感召力和向心力,滋养民族生命力、激发民族创造力、铸造民族凝聚力。我们说文化自信更广泛,就在于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渗透于人的思想、价值和行为之中,影响人们对道路、理论和制度的选择和认同。任何发展道路、理论和制度,都只有通过一定的文化形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才能获得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认同。

文化自信是更深厚的自信。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总是植根于民族之中,需要经过时间的淘洗、实践的锤炼、长期的孕育,是一个不断积累积淀的过程。在世界各种古老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文明这种经久不衰的延续力与持续性,是其强大生命力在历史长河中的展现。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时,深刻指出:“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我们说文化自信更深厚,就在于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5000年文化传统基础之上的,就在于我们只有从更为广阔和深邃的历史时空中,立足于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才能深刻理解和回答好为什么要选择这样而不是那样的道路、理论和制度,真正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三、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当今世界,思想文化领域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思想文化力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也更加紧迫。长期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基本解决了“挨打”和“挨饿”的问题,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是我们要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从根本上说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路,也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巩固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努力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态中辨析主流与支流、区分先进与落后、划清积极与消极,确保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唱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最强音。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利益是我们党的最高利益。我们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必须明确这个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坚持正确的文化立场,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切实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坚决防止市场经济条件下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的现象。

把“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重要方针落实到文化建设各个方面。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坚持承续民族传统、植根伟大实践、秉持开放包容,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要始终坚守民族文化立场,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始终立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准确把握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进行文化的创造,在历史的进步中实现文化的进步。要始终以积极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坚持辩证取舍的方法,提高转化再造的能力,在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博采众长,不断赋予先进文化强大生机。

使创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主旋律、最强音。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一部人类文化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文化创新史。我们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建设全过程,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激发文化创造活力。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力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使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让我们的文化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