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再次碰到“在银行取假币”的新闻,银行还能信誓旦旦地否认吗?还会傲慢地把客户推搡到一边吗】 7月中旬,四川省遂宁市遂州北路一家银行在为一女子办理储蓄业务时,工作人员没有经过详细验证,就将此女子拿出的4600元外国纸币存入银行。当天下午,她再次存入4500元纸币。当现金入库时,银行负责人检查发现,两人存的外币有问题,于是报警。遂宁市公安局经侦支队及经开分局经侦大队介入调查后发现,存入的纸币,实际是犯罪嫌疑人在地摊上购买的类似美元的冥币(12月14日《南方都市报》)。 据办案民警讲,“这个美元很逼真,但在美元背后,有一行英文,翻译过来,就是钱币系冥币,禁止流通交易”。听起来真像是一个段子,可就是发生在现实中。很多人都在调侃,这一次银行怎么不“钱物当面点清,离柜概不负责”了?这里,不是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偏差,而是在平素中,银行的一些做法。让人伤透了心。 说句实在话,看到这则新闻,那些调侃的人真是内心强大。静而思言,不寒而栗。在公共语境中,很多人提到银行总是五味杂陈。并不否认,现代金融业的发展,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了银行带来的便捷。很难想象,如果缺少银行身影,现代生活会变成怎样。正如银行离不开公众一样,公众也离开不银行。也正是因为需求性的存在,这些年来银行取得了较大发展。 然而,在快速发展中,银行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时不时地会给公众带来不好的感觉。有关对银行“钱物当面点清,离柜概不负责”的调侃,就从一个侧面进行了注释。在这其中,有一个在银行有没有可能取出假币的担心。这些年来,有关从银行取出假币的新闻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每一次出现都成为公共话题。几乎每一次,银行都是大手一挥、竭力否认,一直强调自己的专业和敬业,认为“连一丁点可能性都没有”。并且捧出“钱物当面点清,离柜概不负责”的条款,把公众的怀疑抵到一边。 到底有没有取出假币的可能?这真是一个“哥德巴赫猜想”式的难题。问题的关键是,公众并没有多少话语权,无论是否认可,只要银行这么认为,那就几乎没有什么办法。也正因为如此,每当出现“在银行取到假币”的新闻,几乎都没有什么下文。可就这次“女子买9100元冥币当美元存银行”来看,“在银行取到假币”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而且在有的地方可能性很大。 具体到这一事件,不妨设想一下,在犯罪嫌疑人存入假币之后,正好有客户前来取款。这时会有什么样的情景发生?一个很大的可能,银行工作人员会把刚刚存入的纸币,顺手再给客户。而当客户回家后发现了假币,这时再来找银行,会得到承认吗?在这一新闻中,存入的9100元纸币全是假币,有些出格了一点。如果只在其中掺杂几张假币,想必银行同样不能识别出来,同样有可能流入到客户手中。这样的情节,不正是媒体报道的有些客户“在银行取到假币”的情景吗? 在这一事件上,银行也是受害者。可这种受害,让人有话要说。银行如此专业,都不能准确识别出假币,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银行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去了哪里?银行到底有没有、用没用专业识别机器?既然“进”有可能出现假币,那么“出”有假币又有什么不可能?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在银行取假币原来真有可能。以此审视,以后再次碰到“在银行取假币”的新闻,银行还能信誓旦旦地否认吗?还会傲慢地把客户推搡到一边吗?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