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工作中,存在把说的当成做的、把规划当成现实、把思路当成成绩等用总结材料“包装”工作实绩的现象。近日新华社记者走访全国多个地方亦发现,“文山会海”现象出现反弹。 年终岁末,“材料政绩”、“文山会海”的情况更为突出。现在是一个汇报、总结频繁的时间点,海量的工作要开始年终收关,但事情越是集中,越是要警惕以文书取代实情。材料往来是一种工作规范的表现,但“兵马”未动、“材料”先行,就变成了形式主义。 工作当然要追求成绩,但必须认识到大部分工作其实都要靠“笨功夫”。浮在面上沉不下去,是因为既不肯下力气,又巴不得早点快点出成绩。做很多事,可能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在默默无闻的环节,迟迟看不到明显成绩是常有的事。动不动就大谈特谈“立竿见影”的效果,本身就违背实践规律。 像工匠一样做事,与创新当然不矛盾,但不是时时刻刻都有创新的火花出现,还是要忍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现在很多时候听到创新之谈,工作创新,方法创新,制度创新,但往往也出现一种现象,创新变成了挖空心思制造概念,工作好不好,看谁笔头好。投机取巧,图虚名、务虚功,创新变成花言巧语,概念大于实际,做了简单的一些事,反映在材料上,好像有天大的创造力。 耐得住寂寞的人,需要更多鼓励和肯定。领导干部下基层,到一线看一看,很多工作成绩才能有切实感受。材料往来不可避免,是因为许多客观资料需要整理归档,方便有案可查,确保行政工作的严谨。但材料背后的人是否埋头工作,民生冷暖到底如何,文字很难充分反映,只能耳濡目染,多靠交流沟通,多亲身体会。 执行决策和发展建设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日积月累的成果,这个过程是实打实的慢工出细活,任何“灌水”都很难藏得住。漂亮话、空头话,人民群众越是听不懂越显得高深,工作是否落实到位,群众却有真切体会和感受,感受不到的东西,说破了天也没有用。 有些工作只能硬碰硬的去抓,下“笨功夫”,一时半会体现不了成绩,但解决了实际难题,人民群众满意,扎扎实实的成绩谁也藏不住。只是在材料中集聚精彩的“头脑风暴”,听上去干劲十足,行动起来迟缓无比,问题都归给客观因素,碰到硬骨头都绕道走,这是装模作样苦干,作秀也只做得了一时半会。 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干出成绩是为了人民满意,取得政治前途是因为为人民创造了幸福。如果只想着自己的成绩能不能得到认可,其实就是得失心太重,但不务实的东西终究不能长久。那些得到群众高度认可的政绩,无论耗费多久,只要最终能让群众受益、有获得感,不需要自吹自擂,自有群众打高分,政绩评价不可能忽略。少一点“心机”和作秀,多一些“笨功夫”,先把事情做好,再来谈成绩和评价。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