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安徽肥西男子魏某因在巢湖禁渔期非法捕鱼1.6公斤,在包河法院受审。魏某当庭被判罚金5000元,同时向渔政部门缴纳了6000元生态补偿款,购买鱼苗投放巢湖。3月27日,这笔6000元的生态补偿款购买的500公斤鱼苗被放入巢湖中。据悉这是安徽省首例由法院将生态修复款写进判决书,由渔政部门来执行的案件。(3月29日《南方都市报》) 这起案件本身并不大,但是当地法院最终所作出的判决,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也具备了不同一般的意义。违法当事人因为在禁渔期非法捕鱼1.6公斤,最终被判罚金5000元,这样的因小失大,足够给违法当事人以深刻的教训,也足够给其他人深刻的警醒,在当地社会产生以儆效尤的作用。 而这起案件最大的看点,不是这5000元罚金,而在罚金之外,违法当事人还要向渔政部门缴纳6000元的生态补偿款,购买鱼苗投放其违法捕鱼的巢湖。目前,用这笔6000元生态补偿款购买的500公斤鱼苗,已经由渔政部门组织投放进巢湖中。 “偷三斤赔半吨”,确切地说赔偿的不是某个部门单位,也不是某个个人,而是被违法捕鱼的生态水体,也就是大自然,这背后体现出来的,是司法机关、渔政部门以及整个社会难能可贵的生态补偿意识。以往发生偷捕偷猎现象的时候,即便查获了违法犯罪嫌疑人,作出了判决,但轻者处罚金,重者拘留、坐牢,却鲜有要求违法者进行生态补偿的案例。 这也就意味着,虽然涉嫌非法捕猎捕捞,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人付出了法律的代价,但是作为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整个大自然,却仍旧处于被破坏、被损害的状态,并没有从这样的法律判决中得到好处。换句话说,在以往的类似案件中,赢家是法律,是人类,但是作为“受害者”,最应该得到某种补偿的大自然,却仍旧是输家。 而当法院在对违法当事人作出罚金、拘役、判刑等处罚的基础之上,再要求其缴纳生态补偿款,事情就变得不一样。因为这意味着在整个案件中,作为最主要“受害者”的大自然,也得到了补偿,而且是超额补偿。只有这样,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才会得到修复。 值得高兴的是,这样的生态补偿意识,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地方出现,比如除了安徽,其他地方也出现过有人砍树被诉至法院,法院作出的判决除了要处罚金之外,还要当事人补种多少棵树,这与“偷三斤赔半吨”所体现出来的生态补偿意识,是一致的。 |
相关阅读:
- [ 03-09]尽快建立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
- [ 02-24]证券民事赔偿前置条件可考虑取消
- [ 02-16]“撞奔驰免赔偿”是善意还是纵容?
- [ 02-16]争论“车主免除老汉撞车赔偿”本身就是进步
- [ 02-15]试水国家赔偿追偿制度值得期待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