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消息发布后,在海内外产生强烈反响。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也是继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后又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这一历史性的大手笔,对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设立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京津冀考察调研,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决定和部署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大家一定要增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的体制机制的勇气,继续研究、明确思路、制定方案、加快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定位、目标、重点及路径等作出了周密而深远的规划,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好雄安新区提供了基本遵循。 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空间充裕,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建设好雄安新区,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战略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努力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努力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为此,要突出七个方面重点任务,即建设绿色智慧新城,打造优美生态环境,发展高端高新产业、培育新动能,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创建城市管理新样板,构建快捷高效交通网、打造绿色交通体系,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打造扩大开放新高地和对外合作新平台。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两个明确”扎实推进,即“思路要明确,坚持改革先行,有序配套推出改革举措;方法要明确,放眼长远、从长计议,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锲而不舍、久久为功”。雄安新区的定位首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必须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和主要矛盾,坚持先谋后动、规划引领,用最先进的理念和国际一流的水准进行城市设计,建设标杆工程,打造城市建设的典范;要保持历史耐心,尊重城市建设规律,合理把握开发节奏;要加强对雄安新区与周边区域的统一规划管控,避免城市规模过度扩张,促进与周边城市融合发展。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以重构新机制为抓手,重点突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的制度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根本要靠创新驱动,要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整合创新资源,以弥合发展差距、贯通产业链条、重组区域资源。”规划建设的河北雄安新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旨在形成北京新的两翼,拓展京津冀区域发展新空间。这要求雄安新区在起步之初,就要立足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加强同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等城市的协同发展,推进产业对接协作、促进城市分工协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实现错位发展;要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充分发挥京津冀各自比较优势,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与当年深圳特区、浦东新区的腾空出世一样,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背景下,雄安新区建设的启动,意义重大而深远,雄安新区必将成为推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又一强大引擎。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战略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密切合作,勇于创新,扎实工作,共同推进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筑造引领时代新发展的历史性工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相关阅读:
- [ 04-05]内陆地区如何开放搞活,期待雄安的答案
- [ 04-03]千年大计 雄安屹立北中国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