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KTV,就别谈什么“教学创新”
2017-04-20 08:20:3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河南漯河一大学老师将学生大课堂搬进了KTV包房,这名老师叫王玉敏,漯河市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市场营销专业的教授。王玉敏告诉记者,这是一种教学尝试,同时也是一种教学创新,在KTV更灵活,学生参与度、积极性更高。(4月19日 《大河报》) 在KTV包厢中授课,自诩为“教学创新”,这是该大学老师的“方法论”。不否认,“创新”二字在当下是热词,但并不意味着它就是一个筐,任何行为举止都能以此为参照。从教书育人的复杂性和立体性而言,教学创新必然要叩问自身领域的核心问题,那就是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途径,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一定是上下而求索的道路漫漫,但如果跑到KTV上堂课就言必称“教学创新”,显然是不够严肃和严谨的。 KTV就是一个纯粹娱乐性场所,往来之人都是“找乐子”,鼓噪环境氛围和教学要求格格不入。到场学生对老师的做法,肯定见仁见智,更不乏“听之藐藐者”——那名老师接受媒体采访就说到:“对于个别不太积极的同学,两次点名提醒后必须罚唱歌,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这句话的信息量就有几层:其一,不太买账的同学大有人在;其二,惩罚式教学依然大有市场;其三,学生还存有不自信的心理,一听要唱歌当惩罚就“正襟危坐”起来。结合来看,这种“教学创新”,效果真是让人堪忧。 从实践教育的语境来看,有组织的带领学生下市场,多接触社会,这的确有利于增长学生们的见识。这显然也是那位老师的初衷。目标没错,但路径出现偏离,很可能殊途不同归。KTV包厢作为封闭式场所,不具备任何开放的知识传授条件。如果把它称之为社会的话,乱音入耳、觥筹交错、灯光闪烁,这些KTV标志性的场景符号,就只能把它归结于泛娱乐化的独立空间,在此冠以“教学创新”的传道授业解惑,恐怕真有些“对人弹琴”。 再则,根据《娱乐场所管理条例》”里的明文规定“歌舞娱乐场所不得接纳未成年人”,当时到场的有50多名学生,是不是都过了十八岁,也是需要释疑的。老师置于KTV包厢中,手握麦克风是她唯一的优势——环绕声立体音响使得“老师一吼,全体都有”,但善于设疑的课堂心理环境,怕是没有片瓦无存;巧于解惑的教学思维铺展,也是无从谈及,有的只是环境的错乱、愿景的虚构,以及原本可以不必的消费。要真给学生授人以渔,还请回避KTV,毕竟,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