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多个省份,出现了一款由河南省平顶山神鹰盐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商标名为“代盐人”的深井岩盐(加碘)。该盐存在异味,当加热或手搓后,会散发出浓烈的臭脚味。目前,多地职能部门已要求该品牌食盐下架。(5月1日《华商报》) 根据《食用盐国家标准》,食盐是无异味的。然而,近日多地却出现了让人恶心的“脚臭盐”。而且不仅仅是味道难闻,第三方检验机构南京盐业质量监督检测站出具的检验报告显示,送检的该批次盐产品(即“脚臭盐”)含有毒、有害成分亚硝酸盐。 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其一,上述生产企业的说法是“盐里含有丁酸,对人体肠胃有益”。但有行业人士指出,这是生产工艺中操作不到位造成的。再从检验报告看,“脚臭盐”中有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有害。可见,该生产企业不仅不承认质量问题,反而把企业的社会责任抛之脑后,尝试用狡辩来掩饰过错。 其二,一些地方监管者的态度令人费解。3月中旬,《平顶山晚报》就曾报道了平顶山神鹰盐业有限责任公司的“脚臭盐”。但在报道刊发后,当地盐务职能部门却没有明确表态,不禁让公众心生疑虑,也值得高度警惕——是处理拖沓,还是背后有什么利益勾连? 其三,网上有一种声音认为,“脚臭盐”的出现与此次盐业改革有关。即认为改革前,食盐价格便宜,质量有保证;而今年1月推行盐业改革后,放开了盐产品价格,允许现有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进入流通销售领域,部分地方出现食盐涨价,现在又出现了食盐质量问题。 坦率地说,盐业改革后的确出现了不少新问题。比如有地方媒体报道,盐改政策落地4个月,城区食盐价格比较稳定,但城乡接合部、偏远乡镇的食盐价格出现上涨,有的涨幅高达66.7%。这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别让老百姓在盐改后吃盐成本大幅增加。 “脚臭盐”出现在盐改之后,也容易让一些人以为是盐改造成的,比如盐改放开一些限制、管制后,某些食盐生产企业由于缺少约束,于是对产品质量不够重视。不过在笔者看来,不能把“脚臭盐”归咎于盐业改革。虽然“脚臭盐”出现在盐改后,但不能把账算在盐改的头上,这是因为“脚臭盐”仅出自于个别的盐业企业,没有涉及更多企业。而且《盐业体制改革方案》也明确要求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协作,依法加强食盐安全监管,多地职能部门也已经行动起来,要求该品牌食盐下架。 实际上,盐改之前就曾多次出现食盐质量问题的事件。例如,工业盐假冒食用盐的案件已经发生过很多起。所以,“脚臭盐”与盐改并没有直接关系,而是相关企业对食盐质量不够重视。当然,“脚臭盐”事件也提醒我们,虽然盐改搞活了市场,但也要警惕某些企业在宽松的市场环境中,道德与责任出现滑坡。 目前,仅仅靠一些地方查处“脚臭盐”和媒体提醒消费者是远远不够的。鉴于“脚臭盐”出现在全国多地,国家有关部门应该给出权威说法,并部署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查处行动,彻底消灭“脚臭盐”。否则,各地的查处容易陷入单打独斗,“脚臭盐”也可能在别的地方换个马甲再次出现。同时,也要警惕食盐质量问题、价格问题在盐改之后不降反增,因为这不符合公众利益,也违背了盐改的初衷。 |
相关阅读:
- [ 05-02]别把“脚臭盐”归咎于盐业改革
- [ 03-23]“一盐堂”背后 有啥难言之隐
- [ 02-17]推行盐业改革须破除地方保护“肠梗阻”
- [ 10-10]盐业改革还是“保守疗法”比较好
- [ 08-12]假盐泛滥亟待理顺监管体制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