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全职妈妈需要主动适应身份转变

2017-05-03 08:20:46 张永英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没有从事有酬工作、在家全职照顾孩子的女性,被称为全职妈妈。尤其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背景下,因为结婚、生育而退出劳动力市场、选择做全职妈妈的女性越来越多。笔者在相关调研中对这一群体开展过专门的问卷调查和座谈访谈。总体来看,全职妈妈群体既有无奈和困惑,也表现出积极应对的心态,她们面临的问题和需求,亟待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关注。

关于选择做全职妈妈的原因,不排除有极少数完全出于个人意愿的自主选择,但绝大多数的全职妈妈都是因为无法解决孩子照顾的问题,才做出这一选择的。

由于缺乏足够的托幼公共服务,中国目前三岁以下孩子主要由祖辈照顾。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孩子三岁以前白天主要由托幼机构照顾的仅为2.1%。对于祖辈由于年龄、身体状况、工作以及养育理念冲突等原因无法提供照顾支持的家庭,年幼子女的照顾成为现实困难。雇佣保姆照顾孩子也存在费用高、安全性无法保障等问题。所以,一些女性不得不选择放弃工作、回归家庭照顾孩子。她们或者是出于个人主动选择,或者迫于家庭、单位、社会的压力,但这种选择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自主选择。

调研发现,一些女性是在怀孕后迫于单位压力主动辞职的,一些女性在休完产假后孩子没人照顾而选择做全职妈妈,还有一些女性产假结束返岗工作一段时间后,实在无法解决工作家庭平衡问题而被迫选择做全职妈妈。比如,一位全职妈妈表示,两边老人都照顾不了孩子,保姆费比自己挣的工资还高,所以选择自己照顾孩子。还有一位全职妈妈,孩子送幼儿园后经常生病,导致她经常要请假照顾,单位领导、同事对此有看法,她迫于压力辞职。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显示,在有0-3岁孩子的18-45岁城镇女性中,有28.9%的人目前没有工作,其中高达98%是因为照顾孩子。这一人群中有过职业中断经历的比例为35.5%,其中67.2%是因为结婚生育/照顾孩子。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全职妈妈是一种被迫的无奈选择。

全职在家照顾孩子,一方面失去独立的收入,另一方面生活重心局限于家庭和年幼子女,全职妈妈面临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调研中,一些全职妈妈表示,做全职妈妈比工作还辛苦,没有休息时间,再加上跟外界交流少,容易产生压抑、烦躁等情绪。由于没有收入,需要依靠丈夫供养,如果夫妻之间没有充分的沟通理解,夫妻关系可能会受到影响。一位全职妈妈说:本来在单位做得很好,升职空间很大,因为不得不照顾孩子而选择做全职妈妈后,无法实现自我价值,从老公那儿拿生活费时,心理不太平衡。而且由于不能挣钱养家,全职妈妈在家庭事务决策中的话语权也受到影响。

新时代的全职妈妈,毕竟不同于以往的家庭妇女。调研发现,她们普遍具有较高的学历和素质,能够主动适应这种身份的转变,积极应对各种问题和困难,调整心态,强化自身对于全职妈妈的身份认同。

调研中,全职妈妈普遍表示,全职妈妈也是一个职业,需要综合素质,在照顾孩子的同时也要实现自己各方面的成长。她们认同婚姻家庭是需要经营的,要加强夫妻之间的沟通,争取丈夫的理解与肯定,同时也尽可能调动丈夫参与子女照料的积极性。不少全职妈妈还努力多接触社会,参加各种培训、社会活动和社会公益慈善活动等,增强与社会的联系。有的全职妈妈还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把照顾孩子与职业发展结合。比如,一位全职妈妈参加了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培训,并打算以此为业。

全职妈妈多是阶段性的,在孩子到了一定年龄不需要全职照顾或者解决了孩子照顾问题之后,全职妈妈大多会选择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实现再就业。

调查表明,半数以上的全职妈妈有去找工作或者自己创业的打算,六成以上的职业中断女性实现了重新就业。但由于她们脱离工作岗位时间太长,原有的工作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老化,给她们的再就业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全职妈妈普遍希望国家能够提供相关的就业指导和就业创业培训,以增加她们的就业机会,增强适应新工作岗位的能力。

另外,全职妈妈还希望国家和社会能够提供更多使她们兼顾工作和家庭的条件,比如灵活的工作时间安排,社区托幼教师等适合全职妈妈的工作机会,使她们在照顾孩子的同时也能兼顾工作,获得独立收入的同时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者系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政策法规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