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是一门源于西方的舞台表演艺术,“五四”运动前后传入中国后,伴随着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进程,在中华大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既不同于中国传统戏剧,又不同于西洋歌剧的中国新歌剧。《白毛女》《江姐》《原野》《刘胡兰》《洪湖赤卫队》等优秀作品曾把中国民族新歌剧的发展推向了高潮。 近年来,歌剧处于不景气状态,中国民族歌剧也处于低潮,新作品少,优秀的作品更少,歌剧舞台上“洋腔洋调”成为时尚,民族味儿越来越淡。日前,文化部主持召开中国民族歌剧创作座谈会,同时启动了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这为中国民族歌剧的振兴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昭示了中国民族歌剧振兴的系统性和长期性。 歌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是以音乐、戏剧为主,把音乐、戏剧、文学、表演、舞蹈等各种艺术融为一体的、独具一格的艺术形式。因此,歌剧的民族风格与特色首先体现在音乐上。《白毛女》音乐的民族风味很浓,这是大家公认的。它的音乐主要取材于故事发生地河北的民间音乐(地方戏曲与民歌)。另外,《刘胡兰》釆用的是山西梆子,《春雷》釆用湖南花鼓戏与民歌。这些作品的音乐不是一下子写就的,而是作曲家们经过深入采风、反复对比、艰难摸索才创作出的。 表演方面,音乐学院刚毕业的学生擅长唱咏叹调,但大都不会表演,因为他们本就没有进行过训练,不像郭兰英等民族歌剧前辈那样,本身是戏曲演员出身,有着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此外,在剧本方面,当代歌剧作家与传统的戏曲作家相比,并不擅长写戏和安排戏剧冲突。很多歌剧,都是有“歌”没“剧”,有独唱、重唱,重唱中有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却没有戏剧跌宕。 所以,要继承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传统、培育民族歌剧精品,当务之急是加强民族歌剧编、导、演、曲等各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让歌剧创作走上专业化道路。 此外,中国民族歌剧一开始就是面向大众的。深入百姓中间,既能吸引众多粉丝,也能让其直接从群众中吸收营养,从而能够不断丰富和创新。刻意提升的演唱难度,高大上的演出场所,一路飙升的票价,未必能确立歌剧高雅艺术的形象,反而容易造成曲高和寡的现象。一门舞台艺术,一旦离开了观众,其生命力定不会长久。因此,振兴民族歌剧,除了要搞好创作,还要做好培养观众这项基础性工作。 |
相关阅读:
- [ 03-15]坚守民歌艺术的诗意传承
- [ 03-10]为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点赞
- [ 02-22]传承艺术才是最好的追忆
- [ 02-15]干涉司法的批示绝不是领导艺术
- [ 01-13]“地铁脱裤”,是无品行为而非艺术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