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僻字入名,不仅是个权利问题
2017-05-15 09:27:3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思量再三,杭州的90后小伙子钟韡终于下定决心,跟自己相伴了20多年的名字告别。他换掉了那个与众不同的、寓意“光明和美好”的“韡”字,只为甩掉因这个罕见字产生的麻烦。因为它,在买菜都可以用“扫一扫”付钱的时代,这个年轻人无法通过各种移动支付所需的实名认证。他无法开通网银,没有支付宝,微信红包抢了也不能用,没法在网上买火车票,连买车、买房都处处受阻……“眼看着自己被这个飞速奔跑的时代甩得越来越远。” 如果再耐心等等,这位小伙子面临的苦恼或许就会成为过去时。因为,去年7月,公安部就已经联合工信部、人社部、住建部、卫计委、人民银行、中国民用航空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等7个部委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开始推动姓名中含有冷僻字身份证在各用证部门特别是基层窗口单位全面正常使用。只是,目前很多单位仍处于信息系统升级改造过程之中。 各部门逐渐正视公民姓名中的生僻字现象,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展示的是政府层面的善意,但是,即使这一问题在政府层面得到了解决,各基层窗口单位以及商业性服务机构对各自的信息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生僻字在信息系统中的录入和输出不再是问题,名字中带生僻字的人仍然要面临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即与人交往中名字在其他人那里的识别。 现行的法律中没有生僻字禁止入名的规定,法无禁止即可行,所以,将生僻字放进名字中是公民的权利。既然是权利,就应该竭力维护,并在权利受到侵害或无法被有效保障时进行维权。公安等部门对生僻字的重视和信息系统的改造升级说明,维权工作的成效是非常显著的。但是,名字的社会交往属性决定了生僻字入名不仅是个权利问题,还是一个在多大程度上被他人识别和接受的问题。 通过升级改造,信息系统可以实现生僻字的录入与输出,但是,其他人大脑中的字库却无法通过同样的方法和手段实现更新,不认识的仍然不认识,叫不出的仍然叫不出。问题在于,生僻字之所以成为生僻字,就是因为它们已经几乎完全退出日常应用,所以,对生僻字的识读不可能纳入语文教育中去,名带生僻字者日常交往中的尴尬也就无法避免,而且,这份尴尬还有可能与其终生相伴。 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是值得尊重的,但面对活生生的社会,保持开放的姿态才更容易被接纳——只有自己和少数人能够识别的带生僻字的名字,很容易从一开始便在自己与他人隔离开来。 名字是父母取的,如果硬要说维护权利的话,给孩子取一个可能麻烦缠身的带有生僻字的名字,是否也是对孩子融入社会的权利的侵犯呢?在取名之前,父母可曾征求过孩子的意见?在为孩子取名之前,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应三思。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