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徐炎通过微信群组织对孩子“戒吼”打卡活动,全国总共有150余位家长参与。但徐炎透露,“我每天都会在群里提醒家长们打卡,希望他们能做到一天里不对孩子发火,不过至今还没有一位家长成功打卡满30天。”(5月17日《成都晚报》) 每个人都渴望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即使是孩子也不例外。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对孩子发火层出不穷,已经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常态。当孩子的所作所为逾越了家长的规矩与边界,那些被贴上“不懂事”“不听话”标签的孩子,很容易遭遇家长的“暴力育人”。 对孩子发怒,通常是成年人情绪失控、心理失衡的产物。一个对自己的教育和引导能力有信心的人,不会声色俱厉地开展“激情教育”。忍不住对孩子发火的家长不仅损伤了自己的身心健康,也会给孩子的精神世界留下负面效应;大吼大叫痛快了嘴巴,却给孩子带来了心理阴影。 一些家长之所以热衷于吼叫,就在于吼叫满足了他们特定的需要。一方面,通过吼叫这一“安全阀”,能够将家长的压力、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发泄出来;另一方面,部分家长认为,对孩子发火也是一种教育方法,是一种对孩子的规训与惩罚。吼叫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成为一些家长屡试不爽的法宝。在“成功学”的裹挟下,一些家长不断地鞭策孩子;不愿意等待、缺乏耐心,让许多家长和孩子之间也会上演“一摩擦,就起火”。“为了孩子好”的目标正义,让许多家长忽略了大吼大叫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扭曲的价值认同,让“暴力育人”找到了生存空间。 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在人生的秩序中,儿童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他提出要尊重童年的独特价值,极力主张“在成为成人之前,儿童就是儿童”。希望孩子早一点出人头地、渴望孩子快一点功成名就,让不少家长“等不及”;理应被温柔相待的孩子们,遭遇了家长们形形色色的“暴力育人”。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