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之殇 罪在“短浅”教育
2017-06-22 09:02:3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瑶 我来说两句 |
他从9岁开始跳级,小学只念了3年,中学只念了4年,14岁就上了大学,被誉为神童。但他的生活自理能力极差,进入大学之后,因为比班上的同学小四五岁,让他跟班上同学的交往都成了问题。大四那年,因为多门功课不及格,他被学校责令退学。在媒体的追踪下,相关部门又“网开一面”,让他重新回到大学校园。他就是当年备受关注的神童王思涵。(6月21日 中国新闻网) 论“神童”,甘罗、莫扎特、曹冲、伽罗瓦等中外名人趣事耳熟能详,人们津津乐道于他们的才华故事,并将他们的聪明行为传授给子女及周边的小朋友,有些还被编入教材之中,以此教育学生灵活学习和运用知识。 然则现实生活中的“神童”,虽可年少成名以优异成绩考入名校,却多逃不过“伤仲永”的命运。对此社会各界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这是“神童”教育的反面教材,培养“神童”的少年班应该停办;也有的人把矛头对准了媒体和“神童”的父母;还有的人在深表同情之余,认为“神童”教育只是忽略了某些方面的培养,趁年轻还可以补救。 “神童”之殇与其说是被“捧杀”、被“压力”,倒不如说是被“教错”了。为了成绩,父母取消了“神童”除学习之外的一切“权力”和“义务”,教师也将“神童”列为重点保护对象,给予了过分关注和辅导,俗话说:“物极必反”,“神童”本就聪明过于常人,无需“拔苗助长”。在笔者看来,“神童”真正欠缺的是更具针对性的科学教育和理性培养。 有人曾用一个公式来表达“神童”之殇:“缺失的童年+揠苗助长=残缺的教育”。古往今来的“神童”不在少数,但功成名就者少之又少,究其根源无外乎“短浅”教育。我们过多关注了“神童”的成绩,夸大了“神童”的天赋,却忽略了“神童”取得成功的过程及其内在的逻辑思维体系。 在电影《摔跤吧 爸爸》中,父亲珀尕可谓培养“神童”的教育高手,他擅于发现女儿的摔跤天赋,利用科学的教育方式来培养两个女儿摔跤技能以及实战策略,久而久之,吉塔和巴比塔都形成了自己对摔跤的理解和取胜方法。 可见,“神童”之殇并非“捧杀”、“压力”所致,而是未接受到科学的教育所致。故而笔者认为,对“神童”适当的超前教育是好事,但“急功近利”式的教育切不可行。作为家长、教师、教育管理者,切不可过多地干涉“神童”的学习,在“神童”成长过程中要考虑给他们适当的自由,让他们享受和承担应有的“权利”和“义务”。 |
相关阅读:
- [ 06-21]“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理应叫停
- [ 06-20]加强教育决策的大数据意识
- [ 06-19]考完以后,多想想教育的真谛
- [ 06-13]逛博物馆成日常,教育功能当置顶
- [ 06-08]围观高考作文就是在围观教育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