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本科不努力,毕业成专科”也是改革探路

2017-07-29 15:46:47 光明网评论员 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听说过“专升本”,没听过“本降专”?华中科技大学近日发布的一纸规定——《华中科技大学普通本科生转专科管理办法(试行)》,让很多网友“涨了姿势”:从下学期开始,普通本科生学分不达标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不能坚持正常学习的,可以申请转入专科学习;达到专科毕业要求后,按专科毕业。“本办法从2017级学生开始执行。2016、2015、2014和2013级(五年制)本科生可参照执行。”

“本科不努力,毕业成专科。”华中科大的新政甫一曝出,就激起不小的舆论涟漪。“还有这种操作?”“学渣晕倒在厕所”,是很多网友的第一反应。

其实,此举并不突兀。早在2003年,海南大学就有过23名本科生因学分不够转为专科生的“先行先试”。清华大学早些年也有类似做法:学生学业未达标,只能拿专科毕业证或肄业证。2015年7月修订发布的《清华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中也曾规定,学生因课程学习不合格导致一学期所取得学分低于12学分者,转入试读,暂保留学籍一年。试读期满,未达到解除试读学分要求者,转入专科学习或者退学;此外,因身体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坚持正常学习者,可以申请转入专科学习。

像清华、华中科大等名校的学生,若未达到学业要求则可能从本科“直线滑落”到专科,这样的“N级跳”听上去有些残酷。

但这原本是高校保证人才培育质量的正常淘汰机制。现代大学,本就该注重学生的培养质量,这也是评价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大学“宽进严出”的某些国家,这类机制很常见。比如在美国,在名牌大学求学,感觉不适应或者跟不上,再申请转到社区学院,已是常态化做法。国内高校虽然眼下多是“严进宽出”模式,但秉持应有的质量标准,并完善“退出”“淘汰”机制,避免考进名校“混日子混毕业证”的病象。

学业未达标,可转入专科,其实也给部分学生增加了可选择空间。以往有些本科生若学业没跟上,面临被勒令退学的境地后,要想继续读大学,只有两条路可选:一是参加自考,通过自学考试接受高等教育,但自考和函授等与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终究也有区别,分量也有差异;二是“回炉”参加高考,然后重新来过。

无论哪样,都有问题。随着退学,之前学习的课程、修的学分都“打了水漂”,这无异于青春荒废。这也是很多学生及其家长难以接受的:好不容易考上大学,结果一个退学,什么都“归零”,这代价可谓沉重。相形之下,“可转入专科”则提供了某种转圜空间和缓冲余地,在顺利毕业和退学之间设置了梯度:作为“校内安排”的制度机制设计,它承认此前的课程和学分,这也让有些“学渣”免于推倒重来,颇显人性化;同时,又兼顾了保证学校培养质量的要求。

得看到,华中科大在拟试行“学业未达标者可转入专科”时,也对转入专科的适用条件做了细化规定:学校今后每学年秋季将对普通本科生(新生除外)所获学分梳理一次,对未达到培养计划总学分四分之三(二年级为三分之二)者,给予黄牌警示;对未达到培养计划总学分三分之二(二年级为二分之一)者,给予红牌警示。受到红牌警示或者累计两次受到黄牌警示的,应转入专科学习,否则予以退学处理。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学业未达标”都得可转入专科,还有补考和补救余地,只有“未达标”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才会降级,这类“精细化管理”也更合乎情理。

还有专家指出,学校之间若能构筑起合理的校际学分互认和转学制度,在甲学校不适应,可转入乙学校就读,以补全高校大学生退出和淘汰机制的缺环。这确有道理,但在高校等级难消的背景下,这只能是循序渐进,而高校自主尝试的“本科生未达标转专科”,则能以从易到难的改革次序,为更大的教育改革探路。

任何与教育规律、建设现代大学诉求相契合的改革尝试,都可资鼓励。就此看,“本科不努力,毕业成专科”式的创新做法难能可贵,将来路径和模式成熟后,也能为其他高校乃至更多领域改革提供良性样本。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