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海归的求职“尴尬”
2017-09-11 11:18:1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瑶 我来说两句 |
近期,一条关于普通家庭子女留学,6年花200万回国求职遇尴尬的新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文章讲述杭州一普通家庭,卖房送女儿去澳洲留学,拿下硕士文凭后回国找工作时却遇开价2000元底薪的工作,与海外留学的高成本相比,显得很尴尬。 其实,这条新闻有点夸大其词。首先,在就业市场招聘会上,用人单位某职位底薪2000元,对应的仅是该职位的薪资水平,而非对应全体海归的工薪水平。任何人就业都有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也就是专业与岗位匹配的过程,或个人价值与平台匹配的过程,海归也不例外,只不过这个过程有的短,有的长。 有的海归很快找到了理想匹配的工作,达到平衡,有的人要和国内就业人才一样,先就业再择业,先降低工作期望,再择机寻求新的工作,直到自我期望价值与职位达到平衡。当然,也不排除极少数不幸运的海归人才,长期找不到理想平台,“怀才不遇”或“英雄无用武之地”了。 所以,我们要看清求职的本质,即使某海归最初找到的工作只有2000元月薪,也只代表当时,是暂时的,职业生涯还在动态变化中,最终会达到一个平衡状态,实现海归的价值。 再者,这名海归女生的情况属于个案,只能代表小部分群体。要知道,海归人才也分三六九等的,除了留学国家、学校、专业、学历等因素外,海归还要看是“真金”还是“镀金”的,是否怀有真才实学。二者能力差距不小,起薪差距当然不小,这是正常的社会现象,不应把少数群体的求职现象拿出来讨论而影响整个海归群体。 最后,要回归到出国留学的意义了。留学本质是更好地求学,扩大知识面与视野,而求学最大的价值是提升个人能力素质,树立正确的、更高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很多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海归人才,做的是没有经济产出的基础科学研究,未必有高薪,但实现了个人追求和价值,也是有意义的。 因此,笔者认为,海归求职“尴尬”是人力资源市场的正常现象,是社会规律中允许存在的现象,需要我们正确认识、理性看待。 |
相关阅读:
- [ 08-22]“男丁格尔”走红,就业换个思路海阔天空
- [ 08-17]就业歧视 花样可别翻新
- [ 08-15]“无人超市”并非就业“杀手”
- [ 08-14]大学生“慢就业”别变啃老
- [ 07-24]保持就业向好须既兜底又创新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