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职业“用后感”就是虚假广告

2017-09-12 07:48:50 冯海宁 来源:长江日报  责任编辑:林瑶   我来说两句

随着“测评笔记”越来越受网购者欢迎,记者调查发现,有部分人利用大众点评等多个购物、生活玩乐平台中的产品体验功能成为职业“写手”,通过“用后感”制造“网红”商品,而很多“商品”这些“写手”都不曾用过。

坦率说电商平台用“用后感”的方式进行推销,是比较聪明的一招。因为一种新产品到底好不好,消费者在未购买使用之前并不了解,于是就把消费过的用户体验当成一种“参谋”。当“参谋”反映一种产品好,消费者不免会动心。不少电商平台正是看中这一消费心理,采用“用后感”式的营销手段。

某些所谓的职业“写手”,利用自己的“写作特长”,以及一定的粉丝基础,通过与电商平台合作来赚钱,这也没有什么错,甚至这种合作让写作人有了体面的收入也是好事。问题在于,很多职业“写手”并没有真正体验过其推荐的商品,而是“‘出资方’给我资料,要求我怎么写,我就怎么写”。那些所谓的职业“写手”为了钱,也就不太重视职业道德了。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未经体验的“用后感”对消费者是一种公然欺骗。消费者以为是网友对商品使用的真实体验,而职业“写手”并不曾用过,那么其写出的“用后感”就是杜撰出来的,会对消费者形成一种误导,即以虚假体验诱导消费者去购买相关商品。

既然是一种欺骗就会有风险。对消费者来说,购买使用之后如果与“用后感”出入很大,就会有上当受骗的感觉,权益有可能受到损害。对职业“写手”而言,发布未经体验的“用后感”,既面临着声誉受损的风险,也面临违法的风险。同样,相关购物平台、网站也存在双重风险。

表面上看,“用后感”是“消费者”撰写的一种文章,不算广告。但从本质来说,这是一种间接推销商品的软广告,一旦出现问题,或有可能难逃《广告法》《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惩罚。

当然,消费者也要擦亮眼睛,理性看待所谓的“用后感”,或不难发现问题,比如内容雷同的“用后感”就要警惕。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