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冯武勇 近期,“一带一路”在日本再度成为热词。不过,谈到时的口气却与以往有了很大不同。之前,日本政界也好,商界也好,舆论界也好,大抵是以怀疑、质疑甚至非议的口吻谈“一带一路”;如今,对“一带一路”的正面看法和积极评价正在逐渐成为新的主流认识,从政界到商界,也都频频提及“一带一路”框架内的中日合作可能前景。 本月20日至26日,日本三大经济团体组织250多名商界要人联袂访华。这是近些年日本商界派出的最大规模访华团。中日如何深化经贸和投资合作,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合作是此次访华团重要议题之一。 在此之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菲律宾出席东亚合作系列会议期间表示,日方期待“一带一路”建设为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做出贡献,希望基于这一观点同中方进行合作。 日方心态和动作的这一变化背后,一方面反映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4年多来,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理念、实实在在的建设成果、互利共赢的美好前景,让一些非议者不得不摘下“有色眼镜”;另一方面,在世界格局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日本有识之士,特别是经济界人士唯恐错过“一带一路”建设红利的心态逐渐占了上风。 有这么一段时期,因领土、历史、对华认知、战略取向、地区和国际局势影响等因素,中日两国关系出现复杂波折,一度陷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低谷。而近期中日关系持续出现改善迹象,特别是在政治互信层面的重建意愿,给两国围绕“一带一路”探索新的合作契机注入了政治动力。 中日作为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同处亚太大家庭,互利合作是中日关系向前发展的动力。双方产业优势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可以说,有充分的理由去深化相互间的经济合作、去拓展第三方合作。“一带一路”作为开放、包容的合作平台和国际公共产品,恰恰能给中日双方提供实现互利共赢,乃至与其他各国美美与共的新平台。 历史上,日本的奈良、京都等古都是丝绸之路影响发散的最东端。奈良正仓院保存至今的大唐文物瑰宝,京都平安京散发的唐宋遗韵,鉴真东渡和大批遣唐使的佳话,都讲述着中日间悠长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文、风俗的交往历史,传诵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明年将迎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方乐见日本方面表现出对“一带一路”合作的积极意愿。同时,我们也希望日方把改善中日关系的意愿更多地体现在政策和行动当中,让“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机遇惠及两国企业和商界,助力地区乃至世界的稳定与繁荣。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