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玩具” 不管会闯祸
2017-12-01 08:33:34 来源: 责任编辑:林瑶 我来说两句 |
日前,一种名为口袋弹弓的“玩具”在初高中学生间流传,这种“玩具”具有一定的杀伤力。记者调查发现,这种口袋弹弓最早来自美国,常被国外弹弓爱好者用来打鸟。国内购物平台所销售的口袋弹弓多为仿品,可在3米外射穿易拉罐。(11月30日《北京青年报》) 这种在学生和弹弓爱好者之间流行的口袋弹弓,可以轻易击穿未开封的易拉罐可乐、陶罐或厚玻璃。虽然说口袋弹弓不算违禁品,但其威力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学生在玩耍过程中,打到人怎么办? 从“牙签弩”到升级版“钢珠弩”,再到“电人玩具”,又到现在的“口袋弹弓”,针对中小学生的危险“玩具”不仅花样百出,而且突破了层层防线,流入校园、流入孩子之手,威胁孩子们的成长,刺痛广大家长的神经。这些危险“玩具”潜在的安全隐患,无需多言。不过,在担忧和愤概之余,我们有必要反思,这些危险玩具为什么能够在孩子群体间有如此大的市场? 有人认为,有需求才有市场。其实,这样的说法有失偏颇,孩子购买口袋弹弓更多是为了满足猎奇心理,而生产厂家、销售商家却是为了追逐经济利益,并且口袋弹弓是在正规的网络平台销售的。稍微留心便不难发现,在网上售卖口袋弹弓的介绍中,均未对未成年人使用与购买需注意一事做出提醒。但是,对于未成年的孩子而言,他们对是非的判断力,对诱惑的抵抗力远不及成人。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八条,经营者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对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和服务,应当向消费者作出真实的说明和明确的警示,并说明和标明正确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方法以及防止危害发生的方法。如此威力的“玩具”弹弓公然售卖,商家却鲜有相应提示或说明,不知道这些平台的监管职责是怎么履行的。 最令人担忧的是,每次网上销售危险商品的时候,最终被查处的过程,都是走这样的老路子:记者暗访、媒体发问、市民质疑、监管行动。问题是,难道只有记者才能发现网络上销售的危险商品么?应该说,与监管部门相比,记者并不是专业力量,也没有火眼金睛。记者掌握的信息,监管部门更应该知道并做出行动。 危险“玩具”必须有人管一管了,不能等到出了事,媒体曝光、舆论哗然的时候再进行查处,亡羊补牢,为时晚矣。 |
相关阅读:
- [ 11-30]岂容隐患与玩具如影随形
- [ 09-12]该如何解决旧玩具带来的烦恼
- [ 07-13]儿童玩电人玩具,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 [ 07-12]让危险玩具退出市场还需烧起“三把火”
- [ 07-05]清理“危险玩具”须釜底抽薪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