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玩猫腻 “购物节”勿变“涨价节”
2017-12-13 12:20:1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瑶 我来说两句 |
“双11”、“双12”,在促销的刺激下,年末的这两个月显得格外热闹。记者对11月下旬中消协曝光的15款“双11”价格藏猫腻商品进行了再次比价,结果发现当当、京东、淘宝、贝贝、亚马逊等平台被曝光的商品“双12”仍然不便宜,和“双11”不相上下,比较之下,反倒是平时的销售价格更加优惠。(12月13日新华网) “双11”没过几天,一些商品就遭曝光先涨价后降价、不降价反而提价。“双12”已过,不良商家故伎重施。说好的“购物节”,怎么变成“涨价节”了? “优惠”幌子背后,是一些商家恶意误导的行为。在促销前期,商家把商品价格上调,随意更改商品原价,并将原价标高,通过商品价格走势图,虚构“最低价”假象。还有一些购物平台通过满减优惠、发放购物优惠券等形式,吸引消费者拼单购买。引发这样一个怪象,无论怎么凑单,一些促销商品拼凑在一起的价格往往与商家标注的满减标准只差一两元,消费者为了达到满减标准,往往会再买一些并不需要的商品。 “双11”“双12”本不是什么节日,现在却成了被人追捧的全民购物节,只因为在“节日”当天商品大促销。“节日”还没开始,“惊天折扣”“满减优惠”等各类广告语就充斥了整个购物平台。节日前一天,一些消费者甚至通宵达旦,只为抢到“优惠”商品。人们在节日当天的消费少则几十、多则上千,可见消费者对购物节的热衷。 购物平台玩价格猫腻,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违背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适应网络购物方式的价格法律法规,规范平台及商家的价格行为。加大价格动态监测力度,适时公布价格监测结果,将商家的违法行为列入失信黑名单、予以公示,方便消费者查阅。 同时,电商平台要强制商家提供“价保”服务,为消费者提供后续保障。呼吁所有商家诚信经营,使用简洁的价格促销显示方式,不设置复杂的使用条件,让消费者明明白白地消费。作为消费者,我们也要做到理性购物,勿被所谓的“优惠”冲昏了头脑。 |
相关阅读:
- [ 11-29]美国“黑五”与中国“双11”: 网购时代的全球叙事
- [ 11-07]整治网购乱象亟需形成社会合力
- [ 10-30]“银发族”成为网购新力量的启示
- [ 10-27]网购食品监管不应止于先行赔偿
- [ 09-27]政务服务热线也需要“网购式评价”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