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余光中与《乡愁》隔了个人间
2017-12-15 10:47:1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瑶 我来说两句 |
12月14日,福建籍台湾著名诗人、文学家余光中病逝,享年90岁。“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今天的天空很希腊”等诗句成为绝响。 情之所至方为诗。我们对余光中先生的认识,很多人是从诗歌《乡愁》开始的。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21岁的余光中写下这首诗,撩拨起国人对家国统一的浩荡思绪。一生在逃亡与离乡中颠沛流离,半世在纷争与战斗里孤独忧郁,却因灵魂早已皈依汉唐魂魄,笔下才会有“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从江南到川蜀,从大陆到宝岛,从美国到香港……一路走下去,便是一生的时光。那种思乡的情切,那种飘荡的忧伤,那种对和平盛世归属感的渴望,大概是文字亦不能承载的重量——因为,“童年的天空啊,看不见风筝,看到的是轰炸机”。诗人或诗歌的好坏,其实与繁复多元的人性无关,大概只有两个基本的维度:一是对现代性困境,诗文呈现了怎样的张力;二是对传统文化的承续,诗文恪尽了怎样的使命。 余光中的诗在中国成为一波波“余光中热”,比较典范地回应了以上两个命题。一方面,他的诗歌跳脱了个人的情绪体验,未曾回避诸多历史和政治的思考;另一方面,他的诗文基本契合台湾诗坛30年间“西化而回归”的走向。从“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终归于“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九州一色还是李白的霜”。 文无定法,人无完人。倒不是因为老先生驾鹤西去,我们就要在其生平经过上鎏金,而是揆诸现实,他的文学价值远在“乡愁”之上。有人说,余光中去世,世间又少了一位高级而有趣的人。这话未必作假,曹可凡曾访问他如何面对李敖的攻击却从不反击,余光中答:“他一直骂我,我则保持沉默,这说明,他的生活不能没有我,而我的生活可以没有他。”老先生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皆有建树,自称为写作的“四度空间”。看过他的《翻译乃大道》,大概会发现另一个余光中。诗好,散文更胜,梁实秋亦曾赞其“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难能可贵的是余光中对传统文化的恪守。他曾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亦明确表示:“如果把文言文抛掉不用,我们就会变成没有记忆的民族!”了然以上取向,就会明白其文学造诣中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将西方象征派意向,融会贯通于中国古典派诗情之间。在中国诗歌沦陷于各种“体”、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今天,重读余光中,重读中国现当代诗歌散文史,或许,这是文艺创造与文学创作之需。 一转眼,余光中与《乡愁》隔了个人间。满眼先生归也,不觉江南冬寒。 |
相关阅读:
- [ 07-07]新生代农民工,能否再回到家乡?
- [ 02-26]关注家乡,就是关注中国
- [ 10-11]少女获和平奖 她的家乡远未和平
- [ 06-23]贝赫拉米:分裂的家乡,混搭的他乡
- [ 03-26]年轻人不愿呆在“体制外的家乡”?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