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时政观察 > 正文

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018-01-15 22:00:28 韩文秀 来源:求是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党的十九大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要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紧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抓好发展是治国安邦的根本之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我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但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没有止境,必须常抓不懈。党的十九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战略安排,提出新的目标要求,抓好发展更加重要、更为紧迫。

抓好发展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使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靠的是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靠的是发展。今后三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圆满收官,也要靠发展。毫无疑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要靠发展。没有发展,许多设想就只能流于空想。

抓好发展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发展和民生密切相关,只有发展了,才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解决好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问题;才能做大“蛋糕”供人民群众共享,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如果没有发展或发展停滞,民生就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必然落空,各类矛盾就会集中爆发,甚至出现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连带风险和隐患。

抓好发展是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必然要求。邓小平同志曾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启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进程,回首40年的发展实践,尽管当前人民生活还不能说足够富裕,但从贫穷到相对富裕的巨大变化举世瞩目,证明社会主义能够让人民群众在不算长的时间内尽快富起来。目前我国经济规模已经比较大,但大而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我们必须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发展先进生产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进一步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抓好发展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必然要求。发展工程往往直接或间接地也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抓发展是为了惠民生、赢民心。只有持续抓好发展,才能持久赢得民心,更好维护和巩固我们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同时,只有抓好发展,才能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从而建立起巩固的国防和有力的国家安全保障体系。发展是政权的基石,务必筑牢夯实。

抓好发展是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必然要求。一国国际地位的高低强弱,主要由国家实力决定,软实力也需要有硬实力支撑,需要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当前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受到全球瞩目,根本还是在于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3万多亿美元外汇储备,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进出口、对外投资和出境旅游规模庞大,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国际工程建设和融资能力很强等,这使得我国在双边和多边国际事务中的影响日益彰显。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还要通过抓好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实现新的跨越、达到新的高度。

二、我国发展仍存在短板弱项

在充分肯定我国发展成就的同时,也要坚持两点论,清醒认识发展中的差距,找准下一步发展的努力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论断和报告的相关论述清楚地指明了我国发展存在的短板和弱项。

一是发展不平衡。突出表现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经济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仍然存在。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农村的2.7倍,与前些年相比差距虽有收窄,但仍比较明显,特别是还有4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差,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形成较大反差。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同样如此,整体上趋于改善,但差距仍然不小。即使不考虑北京、上海等直辖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财力高的省份仍然相当于低的省份的3倍左右。此外,在医疗、教育、社保、住房等方面既有供给不足问题,也有质量不高问题,人民群众还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要认识到,发展不平衡既是问题所在,也是潜力所在,从不平衡趋向平衡,将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二是发展不充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充分是对这一基本国情和国际地位的恰当注解。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发展不充分的问题相当明显,比如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目前不到1万美元,排在世界90多位,仅相当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20%。即便是沿海发达地区,在发展水平和结构上也有不足之处,也存在发展不充分问题。至于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充分问题就更加突出。同时,随着收入水平提高、恩格尔系数下降(即食品支出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比例,由1978年的60%左右下降至2016年的30.1%),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更高,与日益多样化高端化的需求相比,发展不充分问题十分明显。

三是发展方式仍较粗放。我国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原有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近年来转变发展方式虽已取得积极成效,但尚未完全到位,新旧发展方式仍处于并存、过渡、替换状态。新发展理念还没有成为全社会普遍自觉的行动,适应新发展理念要求的工作方法还没有完全找到和熟练掌握,旧的工作方法形成的“路径依赖”仍在发挥作用。经济大而不强的问题既很普遍也很突出,在工业、外贸、科技、教育等领域,量大质不高的问题都有诸多表现。制造业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工业母机、高端芯片、特殊材料等仍需大量进口。金融期货市场交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但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缺乏定价权。我国企业在全球500强中已占据115席,为世界第二多,其中既有许多国有企业,也有不少民营企业,但普遍缺乏全球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在核心竞争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明显差距。

其他许多领域也存在发展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的问题,需要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三、多措并举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由于人力、土地、环境等成本上升,传统比较优势弱化,加之经济规模基数增大等因素影响,不可能再期望重现过去那种高速增长。相应地,工作上就不能蛮干和盲目追求速度,在这方面已形成广泛共识。同时要认识到,高质量发展并不会自然而然实现。高质量发展阶段是一个以质取胜的发展阶段,是没有质量就无以发展的阶段,是唯有艰苦努力才能达到的新发展水平和新发展境界。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正确处理发展速度和质量效益的关系,始终把质量和效益摆在首位,同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确保不滑出底线。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科技创新来支撑和引领实体经济,以现代金融来服务实体经济,以丰富的人力资源来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要,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让实体经济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正确认识供给和需求的关系,把解决供给问题作为主攻方向,同时适度扩大总需求,注重运用新需求来引导和激发新供给。持续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根据形势变化不断更新和充实相关领域的具体任务要求,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性。

坚持强化创新驱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总量开始下降,部分行业存在产能过剩,靠增加劳动和资本投入来带动经济增长的局限性越来越大,今后推动发展的基本动力和途径必须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主要靠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要素优化组合。要搭上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快车,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充分释放科技人员和全社会创新创造潜能,促进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先发优势明显、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局面。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坚持增量结构调整和存量结构调整并重,优化全社会各类资源配置。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使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在城乡间有序流动、优化组合。大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取得更大成效,推动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呈现新气象,把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存在的落差势能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能。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要拓展发展的内涵和视野,发展不仅要提供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也要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发展不仅要为人类自身发展创造条件,也要为自然界发展留下空间。发展必须是绿色发展。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清洁能源,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形成有效的节能环保激励和惩罚机制。加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改革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快建设美丽中国,使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成为常态,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同时,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认真履行《巴黎协定》,在2030年左右实现我国碳排放总量达峰并力争尽早达峰,在促进全球绿色发展中发挥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坚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随着现代交通和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各国经贸人文交流扩大,我们生活在日益“变小”的地球村。经济全球化进程虽会遇到曲折和逆风,但必将深入发展。我们要树立全球视野,善于在全球范围内捕捉发展机遇、优化配置资源,提高我国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以全面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升级。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向纵深发展,取得更多互利共赢成果。搭建对外开放新平台,继续办好自贸试验区,并赋予更大的改革自主权,同时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构建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高地。加快建设贸易强国,优化进出口商品和服务结构,推动我国制造业、服务业与对外贸易互促互进,协同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放宽包括金融在内的服务业市场准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使我国持续成为国内外资本投资兴业的沃土。同时,要积极有序开展对外投资,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拓展我国的发展空间和回旋余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增强人民获得感。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守住底线、引导预期,既要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又要反对民粹主义,不作脱离实际的过高承诺,增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可持续性。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改革创新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激发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打破社会阶层固化格局,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获得上升的空间。正确把握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互动关系,坚持在发展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以高质量高效益的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可以共享的社会财富和成果,同时又以民生改善过程中不断增强的消费能力和不断扩大的多样化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支撑力和拉动力,形成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良性循环。还要指出,我们推动的发展不是仅指经济发展,而是全面发展,要加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不但促进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锦上添花”,还要更好满足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进入新时代,发展仍是硬道理,发展更要有新作为。在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这才是我们所孜孜以求的发展。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