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笔者和一个大学科研团队交流期间,几名博士生极其自然地称导师为“老板”,导师也极其自然地答应。 时下的大学里,称老师为“老板”的现象非常普遍。但存在未必合理,普遍未必合宜。从早先的南京邮电大学一研究生跳楼事件,到近期引发舆论关注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某教授性骚扰女生事件、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杨宝德溺亡事件,都说明维护健康的师生关系需要制度性的解决。这种解决,不妨从改变对导师的“老板”称呼做起。 有人说,称呼只是外在的,“老板”只是一种戏称。但是,名不正、言不顺,则事难成、行易歪。称“老师”,对应的是师生关系。这个称呼提醒老师勿忘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既教学生做事,又身正为范,教学生做人。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一方面强调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另一方面要求老师像父母关爱子女一样关爱学生。 称“老板”则不同。“老板”的称呼弱化了师生关系的伦理内涵,减轻了教师身份上的责任感、职业道德上的自律感。学校里的“老板”,与一般意义上的老板不一样。在企业,打工者还能以愤然离职等方式表达抗争,而在高校,学生往往连这种“最后的抗争机会”都没有。从这个意义上说,“老板”的称呼之下涌动着潜规则横行的风险,其本身就是师生关系异化的外在标志。 据说,“老板”的称呼源于一些老师手里有项目经费,需要获得认同,乐于被称作“老板”,此谓之历史原因。只是,“老板”真的比“老师”有“面子”吗?一声“老师”,恩深似海,多么亲切、多么崇高,为何去雅就俗? 数学家谷超豪曾在一次教师会议上严肃指出,如今研究生教育中,有些教授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学生则称呼导师为“老板”,“这样很不好”。他认为,教书育人不是商品买卖,没有雇佣关系,何来“老板”一说?大学不是唯利是图的学术车间,不是乌烟瘴气的交易场,更不是玩弄潜规则的地方。大学教学科研过程中,只能是师生关系,不能是雇佣关系、“主仆”关系,或者其他乌七八糟的关系。 人们应该认识到,老师就是老师,称老师为“老板”不是亲昵,而是矮化。老师更应该意识到,被称作“老板”并不光彩。 |
相关阅读:
- [ 01-25]为高校老师的别样直播点赞
- [ 01-17]不受尊重的岂止体育老师
- [ 01-17]看照片写老师名字,考的是态度答的是尊重
- [ 01-16]如果扒车的是体育老师就不违和?
- [ 11-28]儿童哲学教育离不开老师和家长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