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宣讲团”何以受村民热捧?
2018-04-03 09:44:34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春节以来,盐池县8个乡镇组成8支宣讲团,在所有行政村开展“话脱贫”主题巡回宣讲,宣讲员是各乡镇从已脱贫群众中筛选出来的,他们结合自身经历,用百姓话讲百姓事,宣传扶贫政策,激励群众迈开致富步子。(4月2日 新华网) 扶贫容易,扶志却难。如何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避免扶贫“养懒汉”的现象?这一直是困扰着不少扶贫干部的一个问题。宁夏盐池县为了克服这一难题,在宣传方式上积极创新,将已经脱贫奔康的先进代表,筛选出来组成“脱贫宣讲团”,借助他们的力量,宣传扶贫政策,分享脱贫心得,以增强贫困群众“站着脱贫”的意愿,培养贫困群众“脱贫光荣”自觉意识。为何这种宣传方式能够如此受到群众的欢迎呢? 充分发挥身边人身边事的“榜样力量”。农村是个熟人社会,村民彼此长期生活在一起,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当村民中的贫困户通过自力更生的辛勤劳动成功摘掉“贫困帽”时,于平静的山村而言,无疑是一个值得宣传的“大新闻”。村民们对于类似消息的关心程度,丝毫不亚于他们关心自己田地里的粮食和蔬菜。盐池县邀请脱贫先进人物登台宣讲脱贫故事,既满足了村民的好奇心,也发挥了身边人身边事的“榜样力量”,在无形之中传播了扶贫政策,同时也以寓教于乐的方式,给广大群众上了一堂生动的扶贫励志课。 切实用好扶贫政策解读的“方言土语”。宣讲要接地气,就必须学会“翻译”,将理论的内容具象化,把深刻的道理简单化,用老百姓听得懂的“方言土语”,解读扶贫政策,回答扶贫疑问。脱贫群众其实就是最好的扶贫政策“翻译官”,他们享受了哪些政策,获得了哪些帮扶,他们一清二楚,通过他们的嘴向广大群众讲述,不仅没有“话语系统”的障碍,而且为扶贫政策的宣传,提供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群众听得懂,理解得到,自然扶贫政策宣传就走了心,接了地气。 有效打破脱贫宣讲壁垒的“群众主唱”。“脱贫宣讲团”主角不再是专家,也不再是领导干部,而是普通的脱贫群众。这种身份的转变,主次的颠倒,有效的打破了脱贫宣传的交流壁垒,而变成了一场村民与村民之间的真挚对话。对话的特殊之处在于,这次对话不是为了吹牛混时间,不是为了搬弄是非,而是聚焦脱贫,聚焦发展,聚焦奋斗,大家平等的坐在一起,商量对策,谋划未来。宣讲者与村民,没有阶层的差别,相反,还多了情感的勾连,这样的宣讲推心置腹,诚意满满,交流畅通无阻。 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要打好脱贫攻坚战,必须要学会走群众路线,时刻不忘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盐池县的“脱贫宣讲团”之所以成功,关键之一就在于灵活地掌握了群众工作方法,始终坚持以群众为中心的工作思路,多了换位思考,多了大胆创新。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