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除黄牛最好的办法是满足市场需求
2018-09-13 17:59:2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黄牛”,俗称“票贩子”,“恃气力或势力,采购物资及票务凭证后高价出售以图利”。如今,票都实名制了,没得倒了,“黄牛”也转行了,主要业务变成了拉客。(9月13日《海峡导报》) 无论是过去的“票贩子”,还是现在的“拉客佬”,对损害公众利益、扰乱市场秩序、诱发治安隐患、败坏城市形象的“黄牛”,都必须要依法严厉打击,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有“黄牛”频繁出没的地方,往往就是市场行情火爆的地方;“黄牛”所关注的领域,通常也是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领域,这是事实。 长期以来,涉嫌违法犯罪的“黄牛”,一直都是执法部门的重点打击对象,尤其是近些年来,相关部门针对“黄牛”的常态化整治和专项打击行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可为何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打来打去,“黄牛”非但没有被打绝,反倒是成了“打不死的小强”,越打越多,越打越是无孔不入? 说到底,并不是执法部门在这方面的打击力度不大、密度不足,而是巨大的市场需求,客观上为“黄牛”提供了生存的空间。换言之,“黄牛”泛滥仅只是表面现象,其深层次原因,还是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和配套设施建设障滞后于城市发展,让“黄牛”有了可乘之机。 主管部门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需要对“黄牛”保持高压严打态势;相关利益攸关方为了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更不愿看到有“黄牛”来搅局;而普通老百姓的想法最为朴实,他们只希望在自己出行或办事的“最后一公里”上,能够尽量少一些公交车不到、出租车难召、车船票难买、酒店不好找之类的尴尬。 有鉴于此,城市在打击整治“黄牛”的同时,更还需补齐服务短板,消除管理盲点,强化要素保障,以更加丰富的手段,更为充足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多元化的服务需求,从源头上压缩“黄牛”的生存空间。若非如此,再严厉的专项整治行动,在短期内或有一定的威慑作用,但从长远来看,不可能令“黄牛”完全销声匿迹。 |
相关阅读:
- [ 09-11]黄牛变身“就医助理”:藏身挂号APP收数百元陪诊费
- [ 07-18]两部门整治厦门北站拉客"黄牛" 半个月查处"黑车"24辆
- [ 07-14]想进厦大游览谨防骗子陷阱 假“黄牛”实为骗子
- [ 07-09]治“黄牛”解难题擦亮厦门名片 思明开展一系列专项行动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