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痕迹主义“绑架”精准扶贫
2019-02-01 17:22:43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正值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各地精准扶贫热情高涨。但一些基层干部向半月谈记者反映,不少地方在扶贫过程中过度留痕,信奉“搞工作不如搞材料,留足迹不如留痕迹”,材料痕迹历历在目,扶贫工作松松垮垮。(1月31日 半月谈) 时下,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攻坚拔寨的最后阶段。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几年的奋斗,精准扶贫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不少贫困县已经陆续实现摘帽,贫困地区经济社会面貌持续好转,贫困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显著增强。扶贫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级党员干部尤其是奋战在扶贫一线干部的担当作为,但在扶贫过程中,也要警惕过度留痕等作风问题给扶贫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开展了工作,必然要留下可供佐证的痕迹材料,这也是痕迹管理得到很多地方使用的重要原因。此前,一些机关的政绩考核相对虚化,操作性不强,如何为考评提供客观依据,成了一项重要内容。而痕迹管理的出现,使得考核的内容更加具体、有章可循。不过,凡事过犹不及。在扶贫考核过程中,过度追求痕迹管理,甚至沦为痕迹主义,导致照片、台账、材料、app等满天飞,扶贫工作简单异化为留痕佐证,显然也违背了痕迹管理的初衷,甚至沦为痕迹主义。 脱贫攻坚是吹糠见米的事,关系着最广泛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一点都来不得假把式、无用功、空架子。而过度留痕,使得痕迹管理异化为形式主义,让一些干部在虚头巴脑的留痕工作上浪费了太多时间和精力,显然不利于扑下身子去真抓实干。这既会滋生重形式不重内容的虚浮作风,也会侵害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扶贫工作的社会公信力,甚至可能迟滞脱贫攻坚的步伐。 痕迹主义的根源在于作风不实、担当精神不强。痕迹主义动辄看材料齐不齐、看总结新不新、看台账多不多,实际上将工作停留在了表面功夫,脱离了民众要求,违背了工作初衷,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新变种。旗帜鲜明反对扶贫领域的过度留痕,除了鲜明重实干实绩的用人导向,更重要的是转变考评考核机制,把工作做深做实做细,通过深入基层一线看项目、看产业、看收入、看环境、看教育等方式,掌握工作的真实情况,真正干出人民群众信服、满意的“实绩”,切实让贫困地区发展有变化、民众有感受。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