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巴黎圣母院大火,宣泄仇恨不叫牢记历史
2019-04-16 17:31:0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当地时间2019年4月15日,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重大火灾,造成尖顶与建筑主体中后部倒塌。这一世界闻名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建筑遭此重创堪,称人类文化的巨大损失。 因为《巴黎圣母院》等文艺作品的普及,以及近年来出游国的普及,中国人对这一古建筑的认知度也很高。火灾消息很快登上国内各大网站的头条或热搜,但舆论也呈现一个令人遗憾的景观:相当多的人本能联想到百余年前的火烧圆明园,进而生出幸灾乐祸心态,抒发“苍天饶过谁”、报应不爽之类的感慨。 “火烧圆明园”是中国历史教育中被浓墨书写的部分,读过书的中国人或多或少都知道英法联军曾经犯下的罪行。所以,从火烧巴黎圣母院联想起昔日的火烧圆明园,并不算令人意外,但一个理性的人,只要冷静想一想两场大火的原因和时代背景,就不难分辨,报应不爽之类的感慨是很荒唐的。 道理很简单。当初侵略中国的英法联军,不能简单等同于今日的英法,认为当初的罪行还需要今天的法国来偿还,首先是一种扭曲的历史观。再进一步说,即便在普通人的情感上,认为今日的法国和百余年前的法国不能简单切割,那么当初的罪行也不该以新的“罪行”来体现报应。如果当初焚毁圆明园是人类灾难的话,而今巴黎圣母院失火也是灾难。忽略灾难的本质而抒发快感,既不合时宜,也是扭曲的仇恨意识的体现。 这种仇恨意识的可怕在于,很容易盲目认定替罪羊,从而把一切体现报应的手段正义化。在那种“苍天饶过谁”的感慨之下,有一个特别简单粗暴的逻辑——只要这个国家当初对我们犯下过罪行,那他们遭受怎样的灾难都是活该、都是报应。圣母院这种和历史侵华法军毫无关联的建筑,也可以成为满足复仇心理的道具,可以想象如果这种意识泛滥,可能会酿成什么样的风暴。 不要觉得巴黎圣母院远隔重洋,网络上的吐槽无关紧要,因为集体情绪一旦走偏成为潜意识,谁也不知道下一次会以怎样的形式爆发出来。在2012年那次抵制日货的风波中,西安一位日系车车主颅骨被砸穿,挥舞U形自行车锁的年轻人,就是喊着“抵制日货”的口号,表达着对日本的仇恨,进而迁怒于无辜国人。宣泄仇恨不叫牢记历史,不辨是非的仇恨甚至会演变为自我伤害的破坏力量。这是需要警惕面对巴黎圣母院大火时表达幸灾乐祸情绪的原因。 我们能理解从巴黎圣母院失火联想起火烧圆明园,也能理解再度被激发起的历史耻辱感。如果大家借此重新去温习那段历史,找寻历史的“罪人”而思索如何才能避免悲剧,也算是意外的学习机会。但切不可错开一步,滑向扭曲的仇恨路径。在世人皆在痛悼文明损伤的时候,宣扬莫名其妙的复仇快感,只会让自己贻笑天下,而这种盲目地设定“假想敌”,有可能会制造新的伤害和仇恨。(东南网特约评论员 敬一山) |
相关阅读:
- [ 04-16]巴黎圣母院大火扑灭 2名警察和1名消防员受轻伤
- [ 04-16]巴黎圣母院大火已全部扑灭
- [ 04-16]普京就巴黎圣母院大火表示慰问 提议援助修复工作
- [ 04-16]法国游戏精心还原巴黎圣母院 或可帮助其重建
- [ 04-16]巴黎圣母院失火,高呼因果报应者太狭隘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