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正在“灰度测试”的微信“看一看”新功能这两天在网络上引起争议。部分用户发现,进入“看一看”功能页面后,点击“朋友在看”列表中好友名字,即可查看该好友“最近7天在看”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列表。去年年底,微信7.0版本上线,将原来的公众号文章底部的“点赞”改为“好看”,后改为相对中立的“在看”,并在用户点击同时,将文章自动分享到“看一看”页面,意在加强好友之间的互动。如今,在这一基础上测试的查看好友“7天在看”功能,结果遭到了质疑,一些敏感度高的用户担心可能过度暴露隐私,“这不亚于别人把头伸进你家卧室看看你这一周都在卧室里干了啥”。 因为处在测试阶段,微信会不会推出这一功能未有定论。然而,由此折射出来的人们对社交平台的隐私保护愈发敏感现象,却值得关注。类似微信这样随着网络信息时代前进而出现的新应用,在给人们创造极大的交流沟通便利的同时,却也带来了新的隐私保护问题,且日益凸显。过去,要了解一个人,你或许要请他或她吃个饭聊上半天,或者是找机会看看其家居风格、阅读的书籍,等等;如今,浏览一下其微信朋友圈或者微博记录,看看他求点赞、求助力的分享,以及旅行日志、豆瓣小组讨论,就可以大致了解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个性品位等。当人们逐渐意识到在上网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可能会暴露隐私时,自然容易变得更加敏感。 无论“好看”还是“在看”,从设计来看似乎都是要借助这一类似表态的方式,向微信好友推荐值得阅读和关注的信息内容。问题在于,现实中用户表达这一态度的动机是多元的。虽然很多人轻轻一点,是为了推荐“精品”,但也有人是因为同事之间工作上的鼓励,还有人是为了“点赞”上级。特别是一个人因为工作变动、交际广泛,实际上可能处于不同的社交圈之中,在朋友圈经营、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在这种情况下,不加区分地展示用户一周的阅读、兴趣点,自然就很容易让其产生隐私被侵犯的感觉。虽然对于一个坦荡的人来说,这似乎无足轻重,然而客观的事实是,人们本性上就不喜欢被动地暴露隐私。 这实际上再次印证了一个问题,即很多互联网应用的设计逻辑,并不总是切合人们的真实需求。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例如,电商平台的商品评价功能,初衷可能是建立一个用户反馈的渠道和平台,通过购买者对产品的体验,既监督卖家,又给其他用户以参考。然而,“刷单党”的出现,使这种供其他人参考的评价功能,在一些情况下变异成了诱导乃至误导其他消费者的机制。相信这也不是当初设计者所愿意看到的。再比如,前一段时间引发争议的直播平台匹配用户通讯录话题。虽然运用某些高级算法,可以帮助同一平台用户及时加强与通讯录好友的联系和互动,但对于那些不愿意让朋友家人知道自己开了直播的用户来说,这种精确匹配就变成了负担。 更“形而上”的层面,这些应用的设计与效果反差以及由此带来的争议,触及的是网络时代谁来定义规则的问题。用户对虚拟世界的隐私越来越敏感,并不是仅仅因为他人“闯进”你的“最近7天在看”记录产生了冒犯,而是很多时候在其他的大量应用上,被一些人打着“大数据”的名义不知不觉窃取了很多个人隐私,并由此带来不堪其扰的营销骚扰乃至网络诈骗困扰。在这种情况下,究竟是我们只能顺从产品设计所定义的“玩法”,还是可以通过法律等其他手段,有效地保障自己的隐私和合法权益,就成了亟待回答的问题。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