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漫画/赵斌 主管部门委派相关人员在垃圾回收点督察监管,对投放垃圾的市民进行监督和指导,具有合理性。这个时候,相关的隐私保护应让位于落实公共政策。 近日,有不少网友在网上分享他们在投放垃圾时的“不幸”遭遇。有人说垃圾点多达五六个大爷大妈盯着,要翻看要扔的东西,感到毫无隐私可言;有人抱怨垃圾房旁装监控;还有人抱怨管理者管得太宽,说人家端午节刚过就把艾草扔了等,不一而足。 其实,这都是强制推行垃圾分类出现的正常现象。只是,在这其中需要厘清的一点是,推进垃圾分类中是否存在侵犯隐私的问题? 派专人监督垃圾分类,是否涉嫌隐私侵权?这无疑是个法律问题,涉及公共卫生政策的推行与隐私权保护的冲突。 垃圾中是否存在一定的隐私?回答是肯定的。例如丢弃生活垃圾的种类会暴露我们的饮食习惯,尤其是最近吃了什么,可能我们并不愿让人知晓;还有些可能非常私人化的物品(如用过的卫生巾、安全套等),更是不愿暴露。 在垃圾分类监管者的监管之下,进行垃圾分类,的确容易暴露隐私。 但政府强制推行垃圾分类,尤其是在推行初期,市民垃圾分类习惯尚未养成,必须有一定的监督指导措施,来保障垃圾分类的执行。 因此,主管部门委派相关人员在垃圾回收点督察监管,对投放垃圾的市民进行监督和指导,具有合理性。当此之时,相关的隐私保护应让位于落实公共政策。 其实,法律对隐私的守护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例如案件涉及的隐私对律师便不会保密,疾病涉及的隐私则对医生不保密。因此,垃圾回收涉及的个人隐私对回收监管人员也不应保密,否则其无法执行职务。 但正如律师有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约束,医师有行业规范和医德约束一样,垃圾回收监管人员,也应当在上岗之前进行相关培训。 培训内容应包括职业道德规则,要求其对执行回收监管职责中的“所见所闻”,除有现实公共安全方面隐患应及时报告以外,应做到守口如瓶。垃圾房“电子眼”的监督人员,也应遵守同样的要求。 垃圾分类监管人员的本职,是监督指导好垃圾分类投放。对个人和单位不按规定投放垃圾,而且经教育拒不改正的,由有执法权的工作人员依法依规给予一定数额的罚款,也是其职责所在。 但应知道,现代法治原则是私法自治。只要行为人的行为没有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共利益,其行为就是自由的,他人不得干涉。 垃圾投放监管人员当然也不例外。除紧急情况为了他人利益可进行“无因管理”外,其他情形下,法律都不鼓励人“当太平洋的警察”。 现代年轻人观念更新快、自主意识强,很多人不太喜欢别人对其行为品头论足,这是垃圾回收监管指导工作中要特别注意的。在具体监管过程中,有些事项只属于道德范畴,并不违法,监管人员即应避免过多干涉引起冲突。 说到底,垃圾分类强制推行离不开“人”。而在强制推行过程中,派专人监督指导引起一些人不理解、不适应,是很正常的现象,对此我们应该予以充分理解,并提前对可能引发的法律纠纷与社会冲突进行预判,做好有效应对的预案,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更高效地进行。 □刘昌松(法律工作者) |
相关阅读:
- [ 06-21]厦门湖里区金山街道首批90名垃圾分类志愿者上岗
- [ 06-20]多形式倡导环保 海沧开启生活垃圾分类时尚行动
- [ 06-19]“农村垃圾分类覆盖率达82%”是一面明镜
- [ 06-14]垃圾分类细致入微:扔一个塑料瓶要分几步?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