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互联网新业态成为“稳就业”新动能
2019-08-23 09:18:0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黑龙江哈尔滨主持召开部分省份稳就业工作座谈会,部署进一步稳就业政策措施,强调要把就业优先放在经济发展更加突出位置。 就业是民生头等大事,稳就业是关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核心工作。今年我国经济运行延续总体平稳态势,但也要看到的是,中国每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有1500万人左右,还要考虑300万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李克强总理强调,要把就业工作的艰巨性和形势的复杂性,把稳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做好当前“六稳”工作首先是稳就业。 李克强总理还指出,要发挥新产业新业态促进拓展新就业岗位的作用。利用国内市场大的优势,推动“互联网+”、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在更多领域发展,释放巨大就业潜力。 李克强总理提到的新产业、新业态在现实生活中正在与上述重点就业群体相互支撑。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滴滴平台网约车司机中,21%是家里唯一的就业人员,12%是退役军人,51.5%是进城务工人员,6.7%是国家重点扶贫人员;在内容社区小红书上,有超过60万小红书博主每周都会分享自己在学习、旅行、健身、美妆等领域的生活经验,这些博主70%都是90后,其中近万人已经正式成为小红书的品牌合作人,“小红书博主”为富有创造力和表达欲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新的就业选择。 互联网新业态的最大特点是“新”,首先是技术、产品、服务模式的新。有个常用的互联网术语叫做“试错”,也即互联网新业态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刚推出来时不可能完美,也需要市场和用户一个逐步了解和认知的过程,甚至可能出现某些BUG(错误),但这正是互联网新业态的特性所在。这需要社会各界对此有更多理性认知,对互联网新业态所出现的阶段性问题,应在督促其解决问题的同时,提供相应的缓冲期,对问题本身不扩大化处理。而相关新业态及时纠错后,更应同步提供助其重归发展正轨的政策和社会环境,如此不仅是对新业态本身的适度管理,不缺位也不越位,同时也确保了大量在新业态就业工作的员工及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就业者不致受到严重影响,这其实也是对社会公共利益负责的态度。 更应看到的是,互联网新业态的发展速度非常之快,从电商到共享经济,从互联网金融到在线内容分享社区,各种互联网新业态开辟了新的市场需求,获得了大量用户支持,也创造出持续增加的新职业、新岗位,让更多年轻人乃至年龄更大的城市及农村创业者、参与者,不仅获得了一个岗位、一份收入,更实现了知识经济时代视野的开阔,技能、身份的转型,从而在新兴的互联网行业中立足并发展。可以说,互联网新业态在“保”就业的基础上,更多起到了“创”就业的引领效应。社会公众在享受互联网新经济带来的高效率、低成本乃至新职业、新事业等创新红利之际,对待互联网新业态遇到的新问题,不妨多一些有温度的支持。 最近热议的滴滴等网约车平台的合规问题,以及不久前小红书等内容平台的内容治理问题,都是新业态遭遇的新问题。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一情况,关系到互联网新业态发展的速度和前景。只有创造更为开放、宽容的社会环境,在公共政策制定上与时俱进、予以更多支持,在日常执行上宽严相济、提供适度容错性,在舆论上也应给予更为开明的氛围,方能让互联网新业态、新企业勇于创新、不怕犯错,充分激活创新创业所带来的平台效应,为稳定就业提供更多更新的渠道,从而让更多劳动者从新经济中获得相比以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更高的收入,增强改革发展的获得感。 8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也再次强调了针对平台经济采取包容性监管的原则,要“本着鼓励创新的原则”、“创新监管理念和方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对一时看不准的,设置一定的‘观察期’,防止一上来就管死”。这也就为建立开放与宽容为主导的市场管理体系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希望各级职能部门及更多有远见的社会人士,能够就如何进一步推动建设包容审慎的政府监管模式献言献策,为互联网平台经济的良性发展、成为“稳就业”新动能提供更多助力,实现社会经济、互联网新业态和广大就业者创业者的多赢。(毕舸)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